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高雄氣爆案不能只辦到民間業者為止

2014年08月28日 11: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高雄氣爆案,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被依“公共危險罪”及“業務過失致死”改列為被告,以2千萬元(新台幣,下同)交保。這是民間企業被列為氣爆案被告的第九人。在另一方面,高雄市議會藍軍黨團昨天則向高雄地檢署按鈴申告,控告市長陳菊等五名官員“廢弛職務,官僚殺人”。

  臺灣《聯合報》28日社論指出,到目前為止,被雄檢正式列為氣爆案被告的9人,都是民間廠商相關主管和現場工作人員。“榮化”方面,首波被列為被告的,是氣爆當夜負責接收丙烯的操作領班、操作員、值班組長、工程師4人;另一端負責輸送丙烯的“華運倉儲”,則亦有領班、操作員、工程師3人,主要是輸送丙烯不當而未警覺亦未及時通報。第二波,案情向上升,榮化大社廠廠長王溪洲增列被告,500萬交保;第三波,則將榮化董事長李謀偉以疏怠維修管線改列被告。這些,顯示了雄檢辦此案的企圖心,無意只“打蒼蠅”了事。

  不可諱言,高雄氣爆案是臺灣城市公共安全史上一樁指標性事件。不僅丙烯外泄肇禍是前所未見,包括管線維修責任誰屬、為何被包入地下箱涵、至管線破漏口如何形成,在在都是謎團;至今事發即將屆滿一個月,有些疑點仍無法厘清。更令人痛心的是,市府在接獲報案到引爆的黃金3小時內,救災團隊遲遲無法辨識出外泄氣體的種類,因而未下令相關廠商關閉管線;結果導致許多消防弟兄及無辜民眾命喪現場,幾個街區因此淪為廢墟。不幸的是,隨後而來的豪雨又使災區水淹成河,讓重建工作愈形棘手,災民怨聲載道。

  正因為氣爆事件發生後,關注焦點一直被拉向業者互推、官員卸責、臺當局與地方角力、乃至石化工廠的遷移等,社會各界應該如何從此一事件汲取教訓,反而遭到忽略。也因此,半個月後,新北市新店發生住宅大樓瓦斯氣爆造成祖孫雙亡的慘劇,説明高雄氣爆並未使業者全面提高警覺,而民眾對於疑有氣體外泄時所應採取的因應之道,諸如不可打開電器開關、不可發動汽車等,也仍毫無所悉。臺當局、業者和社會大眾若無法從氣爆慘案學到教訓,30條人命豈不白白犧牲?

  進一步説,雄檢對氣爆案展開偵辦以來,始終將重點放在民間業者的責任追究,市府相關官員均只列為“證人”,這點,未免令人感到不足。榮化和華運兩家企業負責丙烯輸送,氣體大量外漏雙方卻毫無警覺,釀下大禍,雙方當然都難辭其咎。而且,檢方認為榮化這端是下達指令的主動方,要負更大責任,這應是正確判斷。然而,高雄市政府的地下線路圖不確實而失去對榮化輸氣的掌握,原本應該埋設在土裏的管線卻被移置箱涵懸空而日久銹蝕,是誰在建造箱涵時移動了管線,這些長年累月的行政疏怠都是造成氣體外泄釀災的直間接禍因,雄檢難道可以視而不見?

  試想,榮化的管線如果不曾遭到移動,未在市府進行地下排水工程時被誤置到露空的箱涵之中,也許今天即不致銹蝕;或者就算銹蝕,外泄氣體在有土壤包覆的情況下,也就不致沿著箱涵四散于下水道中而掀翻整條馬路。故而,高雄市府無論在誰主政時改變了這條管線的環境,都應該負起責任;事實上,辭職的副市長和水利局長都是當年負責排水工程的官員,責任的源頭並未至無從查究的地步。更何況,若榮化的董事長李謀偉都應負“業務過失致死”之罪,那些在氣爆當日指揮救災長達3小時,卻連現場封鎖、交通管制、人員疏散都沒有做的市府官員,要説一點“業務過失”責任都沒有,其誰能信?

  高雄市府目前已有4名官員辭職,但他們請辭負的只是“政治責任”,其行政上的疏失責任其實遠大於此,必須依法追究。我們希望雄檢能抽絲剝繭,將重重疑竇逐一解開,將真相公諸於世。高雄議會藍軍黨團昨天按鈴申告,主要目的即在提醒檢方不可忽略高雄市府的行政責任,不能只辦到民間業者為止。

  畢竟,人命關天,如果那麼多的行政疏漏和斷裂不能一一抓出來,如果重建只是著重分配賠償金並鋪平馬路,這場氣爆就不算學到教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