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陷入民主流沙的臺灣

2014年08月14日 15: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當一個人陷入流沙時,愈掙扎陷愈深,直至滅頂為止。民主,也有流沙,踏進這個流沙,就會被民主的流沙吞噬。民主流沙有什麼特徵?很簡單,民主流沙具有民主所應該有的形式特徵,包括兩個以上的政黨、定期的選舉、國會、法院、媒體等等,但民主流沙中,任何議題都會被卷成鬥爭,政黨之間沒有信任,政治人物只會漫罵,媒體唯恐天下不亂、司法則像樂透。這樣的民主,註定一事無成。臺灣《中央日報》14日發表評論説,臺灣,顯然陷入了民主流沙。

  老實説,臺灣陷入民主流沙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現在愈陷愈深。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説明。首先,島內政黨之間幾乎已無互信可言。馬英九與蔡英文,自2008年以來,除了一場公開辯論之外,幾乎從未見面;而馬英九與蘇貞昌雖然見了一面,但彼此針峰相對,似乎是為了吵架而來,而不是為了找出共識而來。不幸的是,臺灣正面臨許多重大的挑戰,如果沒有基本的共識,根本無法往前進步。所謂政黨,就是匯聚與整合民意的組織,朝野兩大政黨,如果任何議題都沒有共識,只有鬥爭,那已經失去了政黨所應有的責任。

  其次,臺灣的“立法院”已自成一天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這裡,沒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任何人幾乎都可以擁有否決權。行政部門的重要法案,經常被少數“立委”以霸佔主席臺或發言臺的方式而寸步不前,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兩岸協議監督及處理條例、兩岸服貿協議等等。“立法院”內的朝野協商制度,更像流沙中的小流少,把一切理性問政的可能都吞噬殆盡。“立法委員”問政,經常是人身政擊性的侮辱,以致于連張家祝部長都無法忍受,寧可辭官不做。任何有能力之人,多半有些個性,也重視名譽,而“立法”以羞辱為能事,未來願意擔任政務官的能人只會愈來愈少,形成一種反淘汰,那又豈是臺灣之福!

  三者,臺灣媒體亂象更甚以往,一方面是對意識型態毫無顧忌,已到了棄新聞倫理如敝屣的地步,另一方面是叩應節目在各新聞臺中,已經綜藝化,經常上節目的都是老面孔,不僅有如演員,其用辭甚至比連續劇還要灑狗血。

  臺灣陷入民主流沙,有識之士早已見到此一危機,然而儘管如此,臺灣還是愈陷愈深,難以自拔,這是最令人感到心痛之處。我們認為,要讓臺灣脫離民主流沙,已無法靠政黨、靠“立委”、靠媒體的自覺自醒。陷入流沙之後,需要借助外力,例如一條堅韌的繩索,而臺灣有識之士眾多,但力量分散,無法整合成一條堅韌的繩索。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只做旁觀者,我們不能只做警告者,我們期待具社會聲望之人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悲心大願來整合力量,以挽救臺灣於民主流沙之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