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應共謀經濟戰略

2014年08月14日 14: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14日發表評論説,日前,蔡衍明先生在第五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發表講話,提出5點建議,其中3點關乎兩岸的政治互信,而最後的2點則關乎兩岸未來在經濟合作面向的建言,一為:“兩岸一家親,臺商同享國民待遇”、二為:“兩岸相互參與彼此的經濟規劃,共圓大中華之夢”。經濟建言刻意放置於前3點有關政治信心建構之後,可謂相當中肯,值得共思落實方針。

  ECFA仍是未來關鍵

  兩岸若都能認同“兩岸一家親”,政治互信有所進展之時,才可能更進一步深化彼此在經濟合作的力道。兩岸以“先産學”的二軌研擬機制,後再官方協商,可以確保“互利共榮”的經濟藍圖。過去,推動ECFA(包括先期收割與4個協議)也委託智庫進行各項可行性的評估,在研究階段也經常諮詢各別産業,作為政策參考。

  臺灣太陽花學運期間,許多企業界人士以及工商團體挺身強調服貿以及ECFA對臺灣的重要性。可惜大多數媒體焦點都放在被霸佔的“立法院”以及學運分子,鮮少讓沉默多數有機會為公共政策提出理性辯護。相形之下,企業界人士以及工商團體的發聲,雖挺身支援,但在多數媒體失焦下而消聲匿跡。ECFA是兩岸業已協商的基本共識,倘使出爾反爾,導致零和遊戲或信心停擺,任何政黨未來提出的倡議,皆有可能被他方提出質疑。在此,誠摯呼籲所有企業界的朋友應勇於出面發聲。

  大陸對於臺灣的讓利,經常被臺灣人指認為“統戰”技倆、糖衣毒藥。相對地,臺商在大陸所得的優惠反而超出了大陸在WTO對其他各國各地“最惠國待遇”的承諾,大陸人士因此對於獲利而不施口惠的臺商,或者“只經不政”的立場,認為是“得了便宜還賣委屈”。

  兩岸共同規劃藍圖

  事實上,任何經貿往來,倘使不能創造雙贏,短期間內便會壽終正寢。服貿的正式簽署,加上爭端解決機制的確立,方可落實ECFA中,兩岸對於雙方人士與法人等,確保“國民待遇”,營造雙贏。固然,即便大陸僅單方面對臺商讓利,給予向來對大陸有所貢獻的臺商應得的“國民待遇”,恐怕會引發彼此民眾不必要的疑慮,未必能營造持久永續的雙贏能量。

  由世界的經濟史觀之,19世紀中期以前,當歐洲殖民時代方興未艾之前的幾千年間,全球兩大經濟強國一向都是中國與印度。不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哲學與科技上,中華民族自成一格,保有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貢獻。雖然歷史的遺憾與無奈,造成兩岸分裂、分治的事實,但未嘗不是記取教訓,共同學習,相互滋潤的空前機遇。

  誠如蔡先生的建議,倘使兩岸智囊提供彼此智慧的結晶,規劃戰略性經貿藍圖,必能共同增進人民福利,營造未來富國利民、揚眉吐氣的美夢,與全球各國並存互重,奠定世界大同的根基。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