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柯文哲中間路線 市民買賬嗎

2014年07月23日 10: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3日發表社論説:隨著柯文哲的民調支援度領先,這位昔日關心政治的醫生,開始被注意並討論。當然,現在談是否適任可能還太早,然而,今年臺北市長博弈,柯文哲的非典型性格,也讓今年年底臺北市的選情,既難以預測,甚至很難讓人捉摸。

  柯文哲的非典型特色,除了沒有任何黨政與選舉資歷外,還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他代表泛綠陣營出征,本身的基本盤就是民進黨的支援者,但他確定不會披民進黨的戰袍;第二,他曾經自居為深綠的支援者,但參選後卻一直嘗試淡化泛綠色彩;第三,淡化泛綠色彩的另一面,他擺明要爭取泛藍的選民支援,延攬新黨背景的姚立明出任競選總幹事即是顯例,姚立明已表態要幫忙爭取紅黨施明德的支援,甚至親民黨的宋楚瑜是否會表態挺柯P,已成為了話題。

  純就選戰策略的操作分析,柯文哲採取這種模式並沒有錯,甚至可説是一種高明的策略。簡單的説,是一種企圖競逐中間位置的路線,目標是爭取所有的中間選民支援,這種戰略很像當年陳水扁“快樂、希望、陳水扁”的操作模式,政見議題只鎖定市政建設,絕不碰意識形態爭議,甚至以此來指責對手。柯文哲強調要回歸到老百姓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這類基本的生活需要。這種語言風格,擺明瞭他就是要以“超越藍綠”打這場選戰!

  這種選戰策略的選擇是建立在如下的假定:即臺北市的選民結構中,確實在藍綠基本盤之外,存在著一群為數不少的中間選民層,這群選民完全不考慮政黨與理念的差異與背景,純粹以候選人的形象或政見進行投票,他們的投票取向可以是浮動的,這次選舉可以支援甲黨的候選人,下次則可轉而投給乙黨的候選人,最重要的是,這群選民所佔的比重,可以完全左右選舉的結果。

  不諱言,這種必須站穩中間的選戰策略假定,在臺北選區確實流行,近幾屆的臺北市長選戰,最終當選的幾任市長從陳水扁、馬英九到郝龍斌,無一例外都是打中間路線,刻意淡化自身的政黨色彩。甚至被他們擊敗的對手,代表民進黨出征的如李應元、謝長廷、蘇貞昌等,不論原先在意識形態立場上如何的旗幟鮮明,一旦獲得提名,無不立即淡化政黨色彩,改採中間路線。

  以蘇貞昌為例,當時他的競選廣告短片,不碰任何政治議題,全部都是軟調訴求,影像中所有的主角皆以女性、小孩為主體,他本人的形象幾近消失。即便這般操作“中間”,最終依舊沒有贏得選戰。

  這個結果或許説明一個事實,臺北多數選民就算不歡迎意識形態訴求的候選人,也不表示他們僅靠“短線”的中間訴求,就可以被輕易動員。臺北的選民並非不認識柯文哲,在臺灣的輿論氛圍中,柯文哲一直是個高知名度的公眾人物,這一點跟連勝文一樣,他的立場、形象乃至意識形態背景,其實早有“定論”,不可能因為他選擇“中間路線”操作,就讓他頃刻間位移到中間!

  或許,這是我們認為,柯文哲毋需對姚立明的加盟,懷抱過高期望的原因!沒錯,姚立明是正統新黨出身,但這絕不等於他的加盟,會同步帶來新黨的票源,以姚過去大半年批馬火力的濃烈,加之其在談話節目中,對包括公投、核四、洪仲丘案、服貿案等特定議題的立場表態,很難想像他可以席捲多少藍營選票,這就跟沈富雄的參選,切割不了多少綠營的選票是一樣的道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