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國民黨需要選戰大戰略

2014年07月11日 11: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稱,年底選戰,國民黨面臨創黨以來最大的選舉危機。不但傳統鐵板優勢選區基隆、臺北陷苦戰,還可能産生溢波效應,危及鄰近的新北與桃園。

  以2008年與2012年的“大選”為例,2008年是順勢選舉,馬英九打出“臺灣向前行”的選戰主軸,以終結貪腐、和平兩岸為核心主調,獲得大勝。2012年馬英九處於民調低迷的逆勢選舉,也打出調性較柔的“臺灣加油讚”,訴求安心,相襯民進黨在兩岸事務處理能力帶給人民的不安心,終以過半的689萬票,驚險過關。

  然而,年底縣市長大選,卻完全看不到國民黨大方向、大戰略的選舉軸心理念,只能看著弊案野火燎原,中臺灣陷入危困不説,更漸漸地快把國民黨北臺灣的鐵板選區燒為焦泥。

  情況為何失控至此?總結原因,就是國民黨在這次選戰中缺乏明晰的大戰略。沒有戰略,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戰術,更別説,個別候選人的戰技還不太如人。

  以基隆為例,黃景泰涉弊讓國民黨基隆選情陷危,國民黨在郝龍斌、朱立倫的呼籲下廢止黃景泰的提名,這不足以扭轉基隆危局。要翻轉這幾近必敗之局,國民黨必須徹底扭轉戰略思維。

  首先,國民黨要有光榮戰敗的決心,才有光榮戰勝的希望。基隆困局中,該做的不只是換人,更要謙卑傾聽基隆人心聲,找出基隆人最想要的事,作為選戰的戰略訴求,在心態上根本改變。引用KANO的經典臺詞,在基隆,國民黨不要想著贏,要真心思考,如何讓基隆“不能輸”。

  而近來被討論甚多的基隆臺北合併或基隆新北合併,不失跳出“人”的泥淖,把選戰帶進“事”的高度的一種戰略可能性。而這也有助於讓目前始終停留在“人格扒糞戰”的縣市長選舉,導向公共政策討論的建設面。這樣的公共政策議題,看起來是基隆人關心的議題,但如果構思周延、論述得當,也不失為串連北北基甚至桃園的大戰略發展議題。

  從基隆角度言,藍綠民調都顯示,北基合併獲得基隆人極高支援。2012年10月,國民黨“立委”邱文彥等人發佈民調,8成2的基隆人支援基隆與臺北或新北合併;去年3月民進黨基隆市長被提名人林右昌也發佈民進黨民調,47.1%基隆人最希望跟臺北市合併,其次盼維持現狀的16.1%,希望併入新北市的15.9%,贊成北北基合併的2.1%。可見,合併在基隆存在高度共識,缺的是推動的決心。而這個決心的展現,也正是扭轉基隆民心的關鍵。

  從臺北或新北的角度來看。北基合併議題,看起來臺北人或新北市人的關心度不高,似乎不是吸引人的議題。其實未必,如果連勝文可以從“城市造夢”、“臺北造港”的角度提出來,為內陸的臺北城規劃10年的海洋願景,仍不失為拉高候選人格局高度的戰略思維。特別是在柯文哲對北基合併,以“混蛋説”響應,等於封殺他當選市長後思考北基合併的想像空間,一直苦於被柯陣營在人格戰上糾纏的連陣營,這也將成為超越人格戰的一個“公共政策區隔點”,拉一條政策戰線,在戰略面與柯文哲對決。

  從朱立倫的立場看,基隆人雖然比較希望和臺北而非新北合併,朱立倫也可以從地理毗連的整合性提出基隆新北合併的論述,用開闊胸襟看待基隆人的期待。至少謙卑的説:“這要尊重基隆的意願,一旦基隆市完成合併提案,新北一定會努力促成。”

  這樣的議題,甚至還可以從基隆海港的重生,把桃園空港的躍升議題連動帶進來,形塑一個有宏觀願景的大計劃,讓民眾看到國民黨的建設企圖與建設藍本。當然,公共政策的提出沒有全利全弊,北基合併也有缺點,適不適合做為國民黨在北北基的大戰略訴求,國民黨還要周延思考。這個大戰略可以不是“北基合併”議題,卻不能沒有這樣的大戰略。

  過去,國民黨在北臺灣優勢太強,迷信“持盈保泰”的無為策略。現在情勢丕變,國民黨已無盈可持、無泰可保。拿不出政策區隔,坐視失血繼續,就是坐等失敗發生。拿出大魄力、端出大政策、提出大戰略,是國民黨在敗局中,唯一的勝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