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北市長選戰:考驗民進黨與柯文哲整合

2014年06月17日 16: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臺北市長參選人究竟由誰披掛上陣?民進黨中央“在野整合民調”日前揭曉,無黨籍的柯文哲勝出,但仍待民進黨中執會明天拍板定案。臺灣《中華日報》17日社論説,一旦“柯文哲模式”成為案例,這種沒有規則的提名博弈勢必産生副作用,民進黨中央有必要妥善處理,更要針對今後可能出現的狀況預為因應。

  柯文哲勝出後,其對手民進黨籍“立委”姚文智一度反彈,但很快就改口宣示將“全力、無條件支援柯文哲”。民進黨中央“在野整合協調小組”日前也與柯文哲陣營會商,討論輔選架構、施政方針與價值理念。民進黨中央初步決定重要輔選幹部進駐柯文哲競選辦公室;柯文哲選舉期間站臺“相互幫襯”對象,也將以民進黨臺北市議員參選人為主。

  柯文哲與民進黨的整合進度很快,彼此之間的歧見似乎也不多,但這只是表像,真正開始運作的時候,問題就會一一浮現。就以站臺來説,柯文哲能否為民進黨以外的其他政黨或無黨籍市議員參選人站臺,目前雖有以民進黨市議員參選人為重的共識,但由於柯文哲標榜“在野大聯盟”,又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理論上臺聯黨、親民黨、綠黨及無黨籍如果要求他站臺,他沒有拒絕的理由。

  但選舉具有排他性,民進黨提名的市議員參選人與其他綠色參選人之間存在競爭關係,柯文哲究竟是要以民進黨為優先?還是一視同仁?如果柯文哲只替民進黨參選人站臺,所謂在野整合豈不破功?如果全部都站臺,豈不是民進黨中央出錢,請柯文哲為其他參選人助陣,與民進黨參選人打對臺?可以想見,無論柯文哲怎麼做都很難盡如人意。

 其次,柯文哲是否要遵循民進黨的政策?可不可以提出異於民進黨立場的政見?倘若柯文哲有不同的政見,民進黨要不要為他背書?不同政黨在結盟之前會先簽約,對政策或人事有所承諾。在本質上,柯文哲政治立場為深綠,與民進黨理念如出一轍,問題應該不大。

  但柯文哲自主性很強,一向扮演“自走炮”角色,其言行一旦脫出民進黨的軌道,甚至背離民進黨的政策基調,屆時如何處理?退一步説,如果民進黨對柯文哲的主張都概括承受,民進黨的決策機制豈非形同虛設?如果民進黨採取“個別認定”,那麼柯文哲任何主張,豈不是要大打折扣?讓選民無法對其主張認真看待。

  民進黨在臺北市長選戰捨棄有潛力的黨員不提名,卻“禮讓”始終不願加入民進黨的政治素人,使民進黨的代表性和主體性蕩然無存,也使黨紀和提名規則的尊嚴遭受挑戰。未來任何選舉任何地區,遇有強大基層實力的人,民進黨是否都要以“在野整合”名義拱手相讓?還是堅持提名民進黨員?如果民進黨中央出錢出力為無黨籍的柯文哲輔選,今後這種模式能不能適用其他人?

  民進黨中執會明天準備做出“臺北市長參選人不提名、不推薦”決議,為柯文哲披掛上陣開啟方便之門。選情變化無常,狀況隨時可能發生,民進黨能不提防柯文哲脫序走調,併為此付出代價嗎?至於柯陣營會不會全盤接受民進黨中央的安排?這是雙方高度的挑戰,頗值得後續觀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