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新媒體發展讓公眾溝通變得困難

2014年06月17日 10: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7日發表評論文章説,作者的工作是和媒體溝通,目前,“傳統的”與媒介溝通的方式目前受到極大的挑戰。

  作者以親身經驗提出,“傳統的”公眾溝通模式是,通過與傳統媒體頻繁的互動,一點一滴將臺當局正確的資訊、決策的思維理路,傳遞給社會大眾,。

  然而這種“有對象的溝通”,隨著傳統媒體影響力下降,新媒體瓜分了公眾愈來愈多的注意力後,受到了很大衝擊。

  新時代的媒體溝通,已漸漸進入“無對象的溝通”時代,或者,精確的説是“無特定對象的溝通時代”。

  不管是洪仲丘事件、廣大興事件或太陽花學運。公眾意見已不再透過傳統媒體形塑,而由網路上無數獨立意見相互激蕩形成。

  你看過這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小説《奈米獵殺》(Prey)嗎?這本10多年前出版的暢銷小説,讀過的人,都對書中力量強大的“奈米黑雲”,印象深刻。而新媒體時代的意見形成,和奈米黑雲的運作邏輯非常相似。

  奈米黑雲的行動不是由單一意志體決定,是無數意志群集的結果。放在新媒體時代的意見形成模式來説,以往公眾意見的形成是由上而下的,社會精英、意見領袖,將他們的意見與觀點透過傳統媒體,傳遞給社會大眾。

  現在,這套模式已漸被顛覆了。分佈式的網路,意見漸漸不再有明確的“中心點”或“上下階層”,人人都是意志體,個別意志體不能左右整體意志,但卻會加總成一個總體意志,共振出共同的思考與行動,這就是奈米黑雲,由微粒組成的集結式意志。

  而這個集結式的意志,會反過來影響媒體,也會反過來挑戰社會精英與意見領袖。

  當臺當局發現奈米黑雲這個集結意志,傳播的資訊與事實有落差,第一個遭遇的問題是:向誰溝通?以前,你可以打電話和報導的記者、媒體溝通、抗議,但現在,當新媒體形塑了整體的意見氛圍,請問,你打電話給誰?

  不管再努力,所能選取的“溝通對象”,最多只是奈米黑雲中少數的奈米微粒,這區區之數的“對象”不管看起來的分量再重,都不能代表奈米黑雲的集體意志。

  這個全新的意見形成模式,將讓政府的公眾溝通工作變得愈來愈困難。但似乎,政府還沒有真正察覺意識到這樣的改變,也還在依賴“有對象溝通”的傳統模式。

  這讓我想到麥克?克萊頓在小説中説的一句話:“他們不了解自己在做什麼。我很害怕這句話會是人類最後在墓碑上刻的字。”(作者為中原大學兼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