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政策豈可街頭決定

2014年05月23日 13: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3日發表評論説,從臺灣318學運,群眾佔領“立法院”以來,臺灣街頭亂象,即有增無減。許多公眾人物演出“全民亂講”,固然一時擄獲了鎂光燈;但所造成“造反有理”、“民粹至上”的氣氛,卻讓真正企求環境安定的納稅人或企業主,惴惴不安,心所謂危。當臺灣選舉的陰影籠罩,煽惑鼓噪變成“拼政治”的最佳法寶,“拼經濟”的呼聲,自然就在街頭吶喊中,遭到了淹沒。

  終究是旁觀者清,遠在瑞士的洛桑管理學院(IMD)立馬就把臺灣競爭力排名“降調”了兩名,全球排名由去年的第11名退居到第13名,亞洲排名也由原先的第3名退至第4名,而被馬來西亞所超越。報告中且發人深省地評論:整體競爭力與“國際形象”關聯密切,這會讓外資企業更願意前來投資。新加坡、韓國的企業主管,都看好自己的海外形象;相反的,臺灣企業高層對此,卻感到憂悶。

  這段評論,其實是在説:臺灣的企業主,自己就看衰臺灣。畢竟當街頭政治以炒作族群、階級為能事之時,“反商”情結就會變成最廉價,卻最有感染力的動員工具。因此當企業主出面呼籲,“再鬧,連22K都沒有啦!”或“哪個22K?我收購它!”的時候,群眾總是揶揄和反彈的聲浪大,而難以冷靜反省這些呼籲後面,拼政治和拼經濟的“天敵”定律。需要安定環境的心聲被邊緣化,喊爽喊衝的偏激心理當道,外資誰還敢來啊!

  所以,政策不能在街頭決定;更不要以為街頭的人數,就代表正確的思考和價值。街頭的亂象,往往會壓制他們所認定的“雜音”;他們自以為是的“民主”,或許才正在扼殺正常的民主程式。不負責任的政黨或政客,為著選舉或鞏固地位,隨著街頭運動起舞;專業評比已經提出警告,説明國際的認知是如此,臺灣怎能再放縱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