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這次是兒童盾牌 下次呢?

2014年04月30日 10: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4月28日清晨,臺灣部分反核遊行群眾佔領忠孝西路,經過臺灣警方多次勸導後仍不願離去,最後警方只好使用水柱驅離。此時有家長大叫:“這裡有小孩!”意圖使警方停止驅離行動。如此行為引起臺當局“衛生福利部”高度關切,認為這些家長恐怕已違反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相關規定;“立委”王育敏呼籲家長應該要保護兒童,不要把他們帶上街頭、甚至變相成為意欲遏阻警方執法的“人肉盾牌”。

  29日中午,“公投護臺灣聯盟”總召集人蔡丁貴號召了約3、400名民眾包圍“立法院”出入口,脅迫“立委”只準進不準出,要“立委”待在“立院”裏頭開會,以儘速與“行政院”達成“停建核四”、“下修公投門坎”等決議。多名“立委”在離開“立法院”時與群眾對峙,群眾不僅包圍“立委”座車,甚至撲上去堵車,險象環生。藍營“立委”遭到群眾非理性的待遇,民進黨“立委”蕭美琴也被包圍,她氣得叫嚷,不讓她回辦公室處理事情,能解決問題嗎,稍晚更在臉書説“我們要的是這樣的民主嗎”?

  這場包圍大戲,造成蔡丁貴受傷送醫。臺灣《中國時報》30日社論指出:如果不是警方強力隔開示威群眾,恐怕還會出現更多更危險的鏡頭,因為有民眾直接躺在“立委”座車前。儘管已有重重警力希望阻止更驚險的場面出現,但群眾如此激情,政治人物或運動領導者只要講錯或講重了一句話,都可能激發群眾更強烈的情緒,會出現何種失控局面,實在令人不敢想像。

  臺灣在民主發展的過程中,當然不乏各式各樣的街頭運動、抗爭活動,但是不可諱言的,自“太陽花學運”後,抗爭的方式與規模已産生了巨大的質變。如果對佔領“立法院”、進攻“行政院”的人,不能依法處理,讓其負起應負的法律責任,反而還能夠成為人民的英雄,那麼,今後想要抗爭的人還有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呢?這種抗爭模式與心態最後會帶領群眾陷入錯誤的“英雄情結”:抗爭的手段愈激烈愈能得到掌聲,對公權力愈挑釁就愈能成為英雄。如果“太陽花學運”可以造就“帆神”、“廷神”,那麼,“有為者亦若是”,豈不是會有更多人競相效尤?於是,什麼偏激的手段都可能會出現,這次是“兒童人肉盾牌”,難保下次不會是“人肉炸彈”!

  試想那些帶著幼童參加反核靜坐至深夜的父母,他們會不愛自己的兒女嗎、他們會不知道當警方強力水柱驅離時,連大人都承受不了,更何況是孩童?家長們説帶小孩參加反核是一種民主教育的過程,此話或許也有幾分道理,但是2、3歲的孩童能懂多少所謂的“民主洗禮”?更何況家長讓這些孩子半夜露宿街頭,當警察預告要用水柱驅離時還不肯離開,這種心態令人不解。

  臺灣的街頭抗爭口味愈來愈重,已有噬血的傾向。27日晚間,群眾就地躺在忠孝西路上,逼得公交車不得不緊急轉向。試想,如果有任何一台公交車轉彎不夠確實,壓傷了躺在路上的抗議群眾,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群眾包圍“立委”座車、甚至坐上前車蓋,試想,如果“立委”車子往前開,把坐在上面的人甩了下來、甚至遭到輾壓,後果又會如何?難道臺灣的群眾運動一定要走上“不血不散”的局面嗎?

  社論最後呼籲臺灣民眾冷靜下來,大家不是仇人,沒有必要讓整個臺灣社會陷入如此瘋狂激烈對峙,懇切盼望各個島內社運領導人能以蒼生為念,不要再老是火上添油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