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包裝成學生運動的惡意破壞應停止

2014年03月25日 17: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5日社論指出:從3月18日開始的臺灣學生運動,本來已經逐漸接近尾聲,但學運中的鷹派卻突如其來的將戰場從“立法院”擴大至“行政院”,幸而臺當局“行政院長”江宜樺當機立斷,決定加派警察驅離群眾;經過多次攻堅,總算在24日清晨4點多讓“行政院”附近凈空。然而,進入“行政院”的部分學生和群眾,在各辦公處所任意打、砸、搶、丟,留下滿目瘡痍,這場刻意包裝成學生運動的惡意破壞行動,更在許多人民的心中,留下了無限的憂慮與擔心。

  社論説,當別有盤算的政治謀略披掛上學生運動的包裝後,立刻就如同有了“金剛護體”、有了外界不能評論的正當性。臺當局投鼠忌器,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惹來“大人欺負小孩”、“警察打學生”的負面批評。

  然而,從佔領“立法院”到佔領“行政院”,天真浪漫、滿懷理想性的青年學子或許有之,但臺面上的領導人物,個個訓練有素,在現場指揮群眾手挽手躺下,以增加警察驅離的困難度;手持利剪破壞拒馬;稍一被觸及就瘋狂大喊;進入“行政院”之後,直奔供電室、“院長室”與重要員官員辦公室……凡此種種,不得不讓人聯想,素人街頭運動者怎麼可能如此老練?他們真的都只是單純的學生嗎?

  這一場島內運動快速發酵,目前已有臺北大學社會係、臺灣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以及臺大、清大、政大、臺師大、東華、東吳等多所大學的學生團體經過串聯後,發起全臺罷課,並呼籲學生“自主罷課”。對此,已有5大學校協進會發表共同聲明,呼籲學生應秉持理性表達意見;學校尊重同學有參與反服貿行動的自由,但攻佔“行政院”的行為,已明顯脫序、違法,脫離了言論表達的自由。

  社論説,如今,學運已經快要變質為學潮了,而學潮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動蕩、不安,主事者,包括參與的學生以及鼓吹學生走上街頭的政治人物和老師們能夠承擔嗎?社會各界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或有不同的見解和意見,但大多數民眾會願意見到臺灣社會因此分裂、因此對立,甚至因此彼此仇恨嗎?

  臺灣《中華日報》25日社論也表示,這種脫序的暴力行為絕對不容姑息,依法究責問罪有其必要。

  誠如“行政院長”江宜樺在記者會指出,許多群眾有備而來攜帶棉被、油壓剪等工具,跨越蛇籠進入“院區”後又以樓梯攀爬進入行政大樓,試圖奪取公文數據,顯示是事前有所規劃的行為。江宜樺痛心疾首不言可喻,況且入侵的群眾除了反服貿之外,更要求“馬英九道歉,江宜樺下臺”,是否事涉成分複雜的人士趁機煽風點火值得深入調查。

  《中國時報》社論最後説,正是因為許多年輕人擔心低薪、爆肝的生活無止無盡,臺灣才更需要走出去,以世界為舞臺,創造更多、更好、附加價值更高的工作機會,這是臺灣一定要審慎考慮簽訂各項經濟協議、包括“兩岸服貿協議”的理由。難道佔領“立法院”、佔領“行政院”,工作機會就會從天上掉下來嗎?臺灣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連簽一個ECFA架構下的“服貿協議”都可以搞得如此天翻地覆,臺灣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嚴酷考驗中,還能有什麼作為?真的讓人無比憂心。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