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港媒:全國政協為兩岸和平發展盡力

2014年03月07日 08: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本次會議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一週年後首次舉行的全國性會議,對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對新的一年政協工作進行規劃和部署。而俞正聲首次以全國政協主席的身份向大會作工作報告,也引發各界高度矚目。

  據香港中評社對此發表評論文章説,多年來,全國政協及其各級部門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切實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充分發揮溝通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與廣大臺灣同胞廣泛聯繫,深入交流,協助臺胞、臺商解決赴大陸交流考察、投資興業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遇到的問題。每年的全國政協會議都有很多涉臺話題和政策提案,特別是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鞏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在穩步前進的同時也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需要及時化解。而這些問題有很多都是涉及臺胞、臺商切身利益,關係到兩岸同胞之間的情感交流,事關兩岸關係大局的穩定發展,因此這些不但成為兩岸同胞共同關注的熱點,也成為兩岸媒體關注的重點。

  在報告中,俞正聲主席對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工作進行了全面回顧和總結,特別是報告中有關對臺工作的部分,突出強調全國政協工作要充分發揮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人心的作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就。

  俞正聲指出,全國政協“深化同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同胞的團結聯誼,廣泛凝心聚力”。過去一年裏,政協工作“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組織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互訪交流,加強與臺灣島內有關社會組織和團體的友好交往。大力宣傳‘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和樂文化、黃埔精神、書畫藝術等為紐帶,增進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這些工作就是要在兩岸同胞之間搭建一座溝通交流的情感之橋,通過兩岸共同熟識並認可的多層次、多領域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增進彼此之間的往來,縮小差距,擴大共識,增進相互間的認同感,從而進一步加強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達到凝聚人心、匯聚民意,增強團結的目的,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民意基礎,這完全符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符合增進兩岸共同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在推進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思路。

  政協除了加強兩岸情感交流,凝聚人心,還要積極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進一步貢獻力量。政協開展推動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調研,為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做好助手和參謀,也體現出政協參政議政的工作職能。特別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大陸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兩岸經濟合作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兩岸經貿交流勢必將更加緊密,兩岸經濟合作實現更大的互利雙贏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參與,獻計出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協發揮自身優勢,協助臺資企業轉型升級,促進兩岸經濟合作順應兩岸和平發展的大趨勢,空間廣闊,大有可為。

  在報告的第二部分“2014年工作部署”中,俞正聲就今年政協的對臺工作提出要求,即“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拓展和深化與臺灣島內有關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強與臺灣民意代表和基層民眾交流,圍繞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等課題建言獻策。”今年的工作,除了進一步為兩岸交流合作提供助力之外,政協強調要加強與臺灣民意代表和基層民眾的交流更加令人尋味。

  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發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講話。習總書記的講話通篇體現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意涵深遠,情深意重,溫暖感人。他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兩岸同胞之間的溝通交流,增進彼此了解與認同,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而政協工作正是按照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以加強兩岸民眾之間的溝通交流為切入點,發揮政協聯繫廣泛、方式多樣等工作優勢,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更為積極和重要的貢獻。

  臺灣民意代表在臺灣社會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地位,對臺灣社會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臺灣基層民眾更具有“草根性”,更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臺灣的社會狀況。政協與之開展廣泛的溝通交流,可以俯下身來貼近基層,更加深入地了解臺灣的社情民意,更好地加強兩岸基層民眾間的互動與交流,最大程度凝聚兩岸民心、匯聚力量,為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這完全可以成為政協對臺工作的新亮點,也是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重要保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