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李克強報告透露什麼樣的對臺政策?

2014年03月06日 13: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全國人大昨日上午開幕,李克強首度以國務院總理身分提出政府工作報告,整份報告中大陸對臺工作部分字數不多,但是意涵豐富,且與過去有所不同,也就是有一定的新意。香港中評社6日發表社評報道:如果要知道李克強的報告透露出什麼樣的大陸對臺政策,那就需要加以分析。

  李克強指出,今年將全面貫徹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鞏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促進經濟融合,推動交流合作,開展協商談判。李克強還指出,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維護骨肉情誼,凝聚同胞心力,為建設中華民族美好家園、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他指出,我們期待雙方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社評認為,李克強上述報告中提及兩岸關係及對臺政策方面的內容字數不多,但極其重要。

  第一,提出了過去從來沒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新概念。

  一是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個概念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個中國框架是胡錦濤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他在關於臺灣的部分中指出: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2013年6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他率領的中國國民黨訪問團全體成員。習近平強調,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增進互信,核心就是要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由此可知,一個中國框架成為了中共對臺政策最重要的新的內涵。今次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表明瞭大陸全面落實其精神的決心。

  一個中國框架的重要的新特徵就是更具有包容性,可以從兩岸雙方現行規定出發,將雙方對一個中國認知共同接受的部分連接起來,形成共同認知,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打開新的前景。

  二是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率領的臺灣各界人士訪問團時,發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要談話,在這次的講話中,習近平首度解釋了“兩岸一家親”的重要理念,從親情血脈、歷史文化、民族復興等親切樸實的角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呼籲臺灣同胞參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列中來,充分體現了大陸領導人的誠意與善意,也充分顯示了大陸對臺政策的務實態度。

  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可以最為有效地化解兩岸存在的差異和分歧,求同存異,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這次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表明瞭大陸對臺政策的內涵更加豐富,包容性更加強,更加親民,更加和善。

  第二,在政治互信方面重新提出要求。與先經後政的説法不同,明顯表露了邊經邊政的特點。

  長期以來,大陸方面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是呼籲兩岸要加強政治互信的。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努力增強兩岸雙方政治互信。在此基礎上,我們願意通過協商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探討兩岸政治、軍事問題,為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創造條件。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提出告: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增強兩岸政治互信。2011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但是,我們注意到,在2012、201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就沒有再提過類似的話語了。我們認為原因有三:一,兩岸已經在進行政治互信磨合。二,先經後政成為共識。三,不操之過急,也給馬當局、國民黨一個思考的空間。

  因此,事隔兩年之後,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重提鞏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表明大陸方面認為,兩岸政治互信的構建十分重要,需要進一步推動,不能再拖下去了。政治互信不足,既影響政治關係,也影響經濟關係。所以,今後的兩岸關係必須一面是經濟,一面是政治,只有政治與經濟交集而同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才能又穩又好。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