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藍綠精英躁動 紛紛對內開炮

2014年02月14日 0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北市長郝龍斌最近一席“七合一選舉失利,國民黨主席應下臺”的談話,引起國民黨內的圍攻,認為其發言令親痛仇快,有違政黨倫理。馬英九也提醒從政縣市首長要謹言慎行,無助團結的話要“適可而止”,頗有警告意味。

  臺灣《聯合報》14日社論桌,祭出“團結”和“倫理”的大旗,意味郝龍斌的發言已損及國民黨和國民黨主席的顏面,也傷害了其他國民黨黨員的感情。正當馬當局政績欠佳、而“七合一”選舉告急的情況下,這種內部的唱衰言論當然令人難堪。但這裡也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一,馬當局是否讓藍軍縣市長有足夠的發言或發揮機會?若非因為人事上的偏歧讓他們感到疏離,為何在外放炮宣泄?二,國民黨中央對於這類行為有沒有辦法收服或勸止?或者僅有微弱的道德喊話一招可以因應?

  這兩個問題,前者要探討的是“因”,後者要探討的是“果”。國民黨內部精英或地方諸侯“炮打國民黨中央”的現象,去年以來一演再演,不僅顯示了國民黨內同志對施政的不滿,也反映了特定人士對權力傳承的躁動不安。其中,除了有人事隔閡,有面臨權力交替的焦慮,也有遭臺“內閣”政績拖累的憤怒。然而,馬英九對這些情緒似乎不紓解也不回應,既無法運用其臺灣地區領導人或國民黨主席的“恩”來收攏,又無法運用其“威”來鎮懾對方;如此漫不經心的作風,似愈發助長這類情緒的擴散。

  以郝龍斌為例,作為執政黨的首都市長,他在若干重大政策上的發言,屢屢出現和馬當局不同調乃至相抵觸的情況,一直顯得突兀。例如,對陳水扁的健康問題,郝龍斌主張讓陳水扁“保外就醫”;在核四公投議題中,郝龍斌持反核立場;在“關説風波”中,郝龍斌主張廢“特偵組”來挽救民心;在人事改組時,他要求馬英九放手讓江宜樺“組閣”。郝龍斌要表現個人的風格或其獨立性,是他個人的選擇;但可以想見,馬英九從未嘗試透過管道與他溝通,也因此,郝龍斌更進一步説刺耳或“逼宮”的話,也就不足為奇。

  不止郝龍斌,有意挑戰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大位”的新北市長朱立倫,最近對國民黨中央的意見也顯得不太保留。諸如,在點了一下經濟低迷,要求多放假紓解民怨;他更暗指“五都”數目太多,應以回歸“三都”為宜,言下暗藏機鋒。至於有意參選臺北市長的連勝文,在去年“九月政爭”中偏袒王金平,連“大明王朝”的話都脫口而出。這些談話也許不必過度演繹,但這反映藍軍精英對於國民黨中央施為的不滿,也顯示他們的意見在日常的黨或政的管道裏無法被聽見。

  不唯藍營,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最近遭黨內精英圍攻之激烈,其程度恐怕不亞於馬英九。在應不應續任黨主席議題上,他飽受謝長廷和蔡英文陣營的挑釁;在臺北市長候選人上的遲疑,他夾在柯文哲、顧立雄和呂秀蓮之間,被批充滿“失敗主義”;在兩岸政策及課綱議題上的抱殘守缺,被批搖擺不定及自我矛盾。在領導能力上,林義雄傳出要另組新政團,中生代則譏諷其能力遠不及前幾任。

  由此可見,歷經兩次政黨輪替,藍綠兩黨的體質與文化都有了微妙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兩黨現任領導者缺乏帶領政局突圍脫困的能耐,使人民失望,也讓黨的意志變得渙散;從而鼓舞了有心人和憤怒者的叛逆,一有機會就開火。當然,這些開炮者會不會遭逆火自傷,則又是另一回事。

  比起蘇貞昌屢屢遭到同輩戰友的挑激,馬英九受到更多中生代的質疑,我們實在很難分斷誰比誰幸運。無論如何,對於擁有豐厚黨政資源的馬英九而言,他對人對事的關注過度偏倚,而未能運用各種資源來厚植臺當局的利民政績和政黨的人才傳承,著實令人嘆惋。藍綠黨內精英的躁動,如果完全從個人的權鬥和爭勝去解讀,將只會走向負面發展;但如果從大局的變動和因應看,那些刺耳的聲音所傳達的現實,恐怕也值得好好處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