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新年要感恩 化解全民“疑心病”

2014年02月07日 10: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6日發表社論説,過去幾天春節假期,大街小巷照例洋溢著祝福與感恩的正向氛圍,當大家唱著耳熟能詳的《新年歌》,互相期許“回首往事如煙痛苦辛酸,期望如今萬事如願…願大家都過個太平年”,相信多數的民眾是真心希望這種説好話、做好事的心情能持續一整年。畢竟外在世界再紛亂,都比不上朝野內耗與上下交相斥來得磨人,攘外必先安內,整個臺灣社會能否切實反思自己,將是金馬年能否轉危為安的關鍵。

  文章摘編如下:

  在多年自虐式內耗“洗腦”下,整個臺灣社會仿佛得了嚴重的“疑心病”,總懷疑別人動機不良、總覺得自己受到委屈、總認為解決問題是臺當局的責任、總抱怨只有壞事沒有好事、總把例外當通則在報導,種種負面情緒衍而伸之,就會得到臺灣是“鬼島”的結論。反映在臺面上,也就形成“執政黨無能、在野黨自私、媒體造次、人民放肆”的四輸局面。

  俗話説心病要用心藥醫,要扭轉這種相互怨懟的困境,可難可易,全在一念之間。每到新年,我們總要大聲疾呼:朝野要“破除失敗主義魔咒”、全民要“凝聚正面迴圈力量”,儘管聽者藐藐,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趁著新年再臨,要再度苦心規勸:

  其一、執政黨要向新加坡學習,強化領導力:為所當為,雖千萬人吾往矣,切莫因三言兩語的反對意見,就自返而退縮,如此等於是縱容“會吵的孩子有糖吃”,也辜負多數守法守紀的沉默大眾。不為所不當為,明明是“小政府”,就別自許是無事不包的“父母官”,過往馬當局的寶媽心態,正是今日臺灣“媽寶島”的始作俑者,可謂咎由自取。

  其二、在野黨要展現全民政黨的格局,以理問政:在全球化與數位潮流下,還利用“統獨”、省籍、階級在鑒別敵我、分化南北,實在不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政黨所當為。在野黨以感性淩駕理性問政,看似鞏固基本盤,卻無疑在自築“政黨再輪替”的心理路障。

  其三、媒體要找回鞭策社會進步的使命感:繼大導演李安冷眼旁觀,説出“臺灣人好,但政治、媒體不太好”之後,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新年演説也有感於“媒體只針對表面現象大肆報導,塑造了整個社會的‘假’,讓大家對臺灣、對社會漸漸失去信任。”換言之,當媒體以高道德標準四處打假的同時,卻忘了自己也是“作假”高手,對社會的危害可能更甚于黑心商品與詐騙集團。看著臺灣媒體淪為“膻色腥速食新聞”的溫床,捨棄監督社會進步的“第四權”角色,我們除了自省,也要呼籲同業回頭是岸,莫要成為臺灣沉淪的幫兇。

  其四、不同世代之間以相互感恩化解代怨:在當局自許“父母官”、父母又甘為“孺子牛”的雙重寶媽心態下,上一代挂在嘴邊的“感恩”,卻往往被下一代視為語助詞般無意義。現在的年輕人熱衷追求表面正義,卻不深思世間事大多有著複雜的面貌;他們標榜“無網路毋寧死”,以匿名網友的便利罵盡天下蒼生,卻不深思臺灣社會走到民主法制與言論自由的境界,是多少前人流血流汗的所得;他們動輒將前途茫茫、工資低歸咎於上一代的剝奪與貪婪,卻不反省自己是否曾循著前人拼搏的軌跡,為未來付出過。

  這種欠缺感恩的價值觀,除了製造更多的代怨與衝突,對於解除個人的困境並無助益。唯有“上一代不自私、下一代知努力”,世代懂得善待彼此,當前臺灣社會的沖天怨氣才得以消散,金馬年才有轉化為太平年的可能!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