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白衫軍到柯文哲 臺灣第三勢力崛起?

2014年01月06日 08:5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5日發表社論説,在2013年,臺灣出現三個明顯的現象:一是社會抗爭的再起,二是政黨政治的走衰,三是大企業信任度的跌落。這三股趨勢,形塑了去年一整年的氣候,刻劃出一條民氣從失望轉向憤怒的上升弧線。在今年的“七合一”選舉中,這條憤怒弧線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去年最受矚目的社會運動,無疑是洪仲丘案引發的“白衫軍”抗爭,其規模之浩大、動員之有效、訴求之動人,超過了許多政黨或社運團體主導的示威。較之同期間的反核四、反服貿、反大埔開發、反媒體壟斷等抗爭,白衫軍顯然也更具有公民運動的主體性,有意識地阻擋了政治力的介入。也因此,白衫軍被視為民間尋求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集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線索。

  這個線索,到了最近的“柯文哲現象”,則又更加明顯。柯文哲屬性偏綠,卻對加入民進黨披綠袍參選一再猶豫;其目的,無非想要保持“政治素人”的形象想像,吸引厭倦“非藍即綠”的選民支援,那也是他勝選的關鍵所在。包括其主要假想敵連勝文,形象亦非典型藍軍政治人物,卻享有相當高的民意支援;可見,選民(尤其臺北市選民)對打破既有藍綠對峙的窠臼都懷有期待。

  反過來看,民眾對於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期待甚深,恰恰亦反證了朝野政黨令人失望之深。馬當局執政進入第6年,因用人失當、魄力不足、缺乏瞻矚等因素,無法拿出讓民眾滿意的成績;而經濟屢陷泥沼,更導致民心浮躁思變。相對的,在野陣營既無法共體時艱,亦無力拿出有效的解治對策,卻拚命在那裏扯執政黨後腿,使臺灣的困境雪上加霜。這樣的在野黨,口口聲聲愛臺灣,一舉一動卻都在牽制臺灣,不惜拖垮臺灣。政黨政治走到這種地步,夫復何言?

  臺灣政黨政治的破敗,不僅是藍綠意識形態鬥爭走到窮途,更大的問題是,朝野在治理眼光、行政專業、民主氣度上都缺乏提升與開展,甚至在互相比爛。這點,從國民黨提出“核四公投”卻隨即龜縮,民進黨則見獵心喜卻不顧立場反覆,已一目了然。而對政黨政治更致命的一擊,則是民進黨在關説案中的擁王挺柯及反馬打黃,不僅把法治與是非扭曲到極點,也讓臺灣陷於價值錯亂而難以運作的地步。試想,一個力挺“立法院長”關説的在野黨,如何扮演監督制衡角色?民進黨選擇為王金平抬轎不啻是自焚行為,又如何爭取中間選民支援?

  最近,有親綠人士聲稱有意整合“第三勢力”,希借此推動政治板塊的變化;此舉,當然是看出了民眾對藍綠僵持的厭煩,使中間路線出現更大空間。然而,這個“整合説”,也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分散的民間力量,若能通過整合而展現力量,或可望對抗政治的不公不義;憂的是,整合的過程稍一不慎,將使純凈的社會力量被政治滲透、收編,乃至分裂或瓦解。那必將是一場大災難。

  從最近柯文哲的入民進黨問題,不難看到其間吊詭。目前,柯文哲獲有發起白衫軍的“一九八五聯盟”支援,柯文哲也宣稱,其“在野大聯盟”將延攬“一九八五”的成員加入。然而,一旦柯文哲被綠營收編加入民進黨,“一九八五聯盟”大約也只能跟著遭到政治收編染綠,或分裂四散;如此一來,白衫軍曾經締造的傳奇,恐怕只能偃旗息鼓,無疾而終。

  事實上,“第三勢力”並不是全新的概念。多年來,政治人物一直試圖在藍綠兩大黨之間走出第三條路,包括新黨、親民黨、乃至紅衫軍,均只能維持暫時性的影響力。2007年亦曾有中生代政治人物發起“第三社會黨”,仍因氣候不夠成熟又缺乏奧援,未見作用。

  社論最後説,我們指出第三勢力每每曇花一現的事實,不是要潑民間力量的冷水,而是提醒公民團體必須把握原則與方向,堅持立場,不要浪費社會的期待,而自亂陣腳。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提醒朝野政黨自我警惕,並善用內外的督促力量進行反省與改造;因為,不能維護社會價值與不懂得回應公眾期待的政黨,不可能獲得民心。更要提醒的是:病弱的政黨政治,一旦遇上暴怒的群眾,稍一操持失當,將使臺灣一蹶不振;茉莉花革命後的埃及,就是上演中的殷鑒。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