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公平正義落差 臺灣陷入價值危機迷惘

2013年12月20日 09: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20日發表社評文章説,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在於其核心價值以及對這些價值堅持的程度。在形塑一個社會核心價值的過程中,毫無疑問,當局及政治人物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所謂“風行草偃”,自古皆然。但我們從最近一些事件可以發現,臺當局與人民之間已出現了價值落差,這個落差如果不趕快矯正,臺灣恐怕會陷入價值迷惘的年代。

  首先是臺灣“檢評會”針對關説案所做的結論,認為臺灣“檢察總長”黃世銘違法監聽、泄密,建議撤職,而陳守煌則為關説,卻建議警告。“檢評會”所做的結論,其實就是一種價值選擇,這個價值選擇告訴我們,“司法關説”並不嚴重,只需警告,而違法監聽則需撤職。這個結論如果反映的是臺灣檢察體系內外的價值,亦即他們認為關説根本是稀鬆平常,天天發生的事,那只能説是皇后根本不把自己的貞操當一回事,我們也別再指望“司法公正”這四個字了。這個結論如果反映的是檢察體系內部的鬥爭,也代表了這些人根本不把“司法”公正獨立當一回事,只是拿價值當成鬥爭的工具而已。不論那一種情況,想起來都會讓人感到惶恐。

  其次是去年太魯閣號撞擊闖越平交道砂石車事件,雖然蔡姓駕駛因此入祠忠烈祠,但銓敘部卻認為蔡姓駕駛並不適用“因公冒險犯難死亡”撫恤。入祠忠烈祠,代表對這種捨己救人價值的推崇,因此在認定的過程中,宜十分謹慎,除非已做了更詳盡的調查,除非有非常強力的證據能證明蔡姓駕駛非冒險犯難,否則就只能説是草率,完全不知道此事在價值選擇上的重要意義。

  第三是臺當局對一連串的食安以及工業污染事件的反應。這些食安以及污染事件反映了商人唯利是圖的心態,問題是這個心態的強化卻是臺當局價值錯誤所造成的。如果不是法令罰則太輕,如果不是臺當局刻意選擇較輕的法律來處罰,如果不是臺當局根本不認真執行,怎麼可能會助長這種唯利是圖的心態。想到有些廠商還拿到優良標章的認證,怎不令人氣結,不對臺當局失望。

  現在又有了清境民宿的問題。根據媒體報導,清境共有115家別墅,卻只有5家完全合法。這個數字,初聞令人咋舌,再思則發現在臺灣這根本是稀鬆平常的現象。現在這些業者只要在一個月內申請證照,就可以就地合法。我們看臺當局處理這個問題,開始時避諱不談,不願透露那些民宿不合法,等到不得已時才公佈。我們認為,這個心態也是這是這些問題會發生的原因。從價值面來看,“法治”這兩個字似乎已從當局的字典中消失。這些現象讓人驚覺,臺灣的“法治”也是因人因地而異,而關説則是各憑本事。

  這些事件一個接一個出現,它的背後其實是更深層的價值危機,這才是臺灣地區領導人應該正視的問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