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分析稱三中全會決定蘊涵眾多商機

2013年11月27日 08: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結束後,發佈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全文約二萬字,分16方面,共60條重大改革任務。對這一份《決定》,海內外都高度關注,近來也在全球股市投資市場上有所反應。臺灣《經濟日報》27日社論指出,接下來,更值得關注的是,照著這個《決定》的方向走,大陸會提供出多大的,以及什麼樣的商機。為此,該報發表了一些深入的分析,全文摘編如下:

  首先,要指出的是,國際社會大多正面評價這一次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結果,並一如我們所預期的,將其與35年前,1978年時由鄧小平主導的第11屆三中全會相提並論,等量齊觀。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18屆三中給各方傳達的資訊是:方向正確、力度不小、決心明顯、能量足夠,所以,很值得樂觀期待。

  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方向正確。所謂方向正確,就是從35年前鄧小平説要“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一摸35年,中間也經過了不少坎坷,付出了代價,到了今天,看來應該是終於摸過了河。“市場必須在資源分配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角色與職能”。這兩句話,簡單説,就是要理順市場經濟中作為兩隻重要的手,“市場”與“政府”,一隻看不見,一隻看得見,兩隻手如何更好地,各如其分地互動與合作的意思。

  該文認為,要使市場真能達到讓資源優化配置的地步,必須滿足三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分別是:價格(包括商品價格與要素價格)市場化、産權私有化及資源移動化。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須正確做出定位,主要的角色也是三個方面:輔助市場經濟運作、矯正市場經濟的缺陷(如貧富差距,及各種外部不經濟行為)、提供基本的公共財政(包括基礎建設、良好的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及滿足人民的基本價值,後者主要如人權、法治、平等、自由等)。市場與政府的角色如果能這樣的各如其分,各司其職,那必將會是一個既有效率又能兼顧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了。

  有了這樣的理論了解之後,再來審視《決定》中的一些重大改革方向,就明白我們對中國大陸為什麼給予“摸過了河”的評價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改革內容豐富,舉其犖犖大者:

  對主要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及一些特定資源(水、電、油氣)等價格的放開。

  對外資及民企的進入準入條件的放開,外資採用“負面清單”的做法;對於國企,採取的是“國‘讓’民進”,即讓開壟斷的領域、讓民資參股及讓出利潤,30%上繳中央。

  針對資源的移動,放開城鄉之間土地與勞動力的自由移動;以及以上海自貿實驗區與試點,未來將開放更多的自貿區,加速資源在境內外的移動。

  金融改革除放開民資進入,也將朝利率及匯率市場化改革,及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兌換。

  允許土地及勞力在城鄉之間自由流轉及移動,促進城鎮化發展。

  放開生育政策,“單獨”(即夫婦之一為獨生子女者)準生第二胎。

  對民企開放軍企産業投資等。

  文章最後説,仔細推敲,幾乎每一條都蘊涵著許多商機,無怪乎專家的評價正面,市場的反應積極,值得臺灣業界高度重視。《三中經濟學》説到底,其實是一部大“生意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