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為臺灣長遠發展 馬英九不妨放手一搏

2013年11月18日 11: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民黨第十九次全代會在馬英九主導下通過國民黨黨章修訂,今後國民黨員一旦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即成為“當然黨主席”。臺灣《聯合報》18日發表社論説:儘管此舉引發輿論不同解讀,事實上,從政治現實分析,二○一六年新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上臺,若國民黨繼續執政,則馬英九必須依黨章交出黨權;若國民黨丟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職務,國民黨內必定一片譁然,馬英九恐怕也很難再戀棧國民黨主席一職。二○一六年馬英九“裸退”,幾乎已成定局。文章摘編如下:

  英國名相邱吉爾當年下臺時説過一句名言:“酒店打烊我就走”;然而,在島內政壇,掌權者下臺時鮮少有這種“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脫。有人繼續掌握黨權,有人則另起爐灶,以確保自己的影響力不墜;有人則即便身係囹圄,亦不甘寂寞,裹脅支援者在政壇呼風喚雨。因此,馬英九若能在卸任後稱職扮演“退休領袖”角色,對臺灣的“憲政”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儘管距離卸任還有兩年半,但扣除新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選出到就任近半年的“看守當局”,馬英九真正能做事的時間,僅剩下兩年。既然是“預知裸退”,馬英九如果想在未來兩年逆轉其低民調的頹勢,留下一個可以讓人民記憶的政績,他已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他必須把握時間、承擔責任,把所有想做卻不敢做、應該做卻推不動的、承諾過卻沒做到的,傾盡全力在這兩年內完成。

  首先是稅制改革。近二十年來,臺灣政治人物和政黨為了爭取選票,競相加碼各種社會福利措施;雖然增加了對弱勢族群的照護,卻也因制度的流於浮濫與漏洞百齣,造成臺當局支出的浪費與嚴重負擔。但與此同時,各種稅負減免措施也越來越多,讓臺灣變成全球人民稅負比重最低的地區。這種情況,在各級政府皆然,也讓各級政府負債總額超過廿二兆元(新台幣,下同),相當於每個臺灣民眾負債近百萬元。

  “加稅”永遠是政治人物的禁忌。但重整財政紀律與正義,確實已到刻不容緩的時候。近年來雖偶聞稅制的些微調整,但整體而言,多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敢觸及核心問題。在已無選舉考量的情況下,馬英九有義務大刀闊斧進行財政改革。

  其次是經濟的重振。近幾年島內經濟停滯不前,部分原因雖是受國際情勢影響,但島內産業轉型不利亦是主要原因之一。經濟起飛後,電子資訊産業扮演了臺灣經濟産業的龍頭角色,但近來在轉型上卻碰到瓶頸,無法擺脫代工的命運,卻又未能抓緊行動産業的發展關鍵,而舉棋不定。臺當局所謂“新興旗艦産業”,內容包山包海,卻缺乏焦點,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不敢舍。其實,重點太多,就是沒有重點。臺灣若不能把握自身優勢,要在嚴苛的國際競爭環境裏脫穎而出,將如緣木求魚。馬英九必須選定目標並傾力朝此方向前進,否則臺當局設定再多的旗艦産業,也只是空談。

  財政紀律和産業轉型都只是相對單純的改革,至於兩岸關係,雖在馬英九任上有了可觀的突破,卻也已然碰到了多處瓶頸。例如服貿協議和兩岸互設辦事處,因為各種內外因素延宕許久,或者遇阻力就自動放棄,而變得遙遙無期;那麼,接下來的貨品協議,又如何令人樂觀?如何讓這些“應該做的事”有效地推到其預定位置,取決於馬英九的一念之間。

  其他,諸如核四是否要繼續興建、運轉,以及更符合永續發展的規劃等,也因牽涉意識型態或遭遇既得利益之爭,最後可能變成“噓聲大於掌聲”的工作。但假使不能把握這“沒有包袱”的黃金兩年,以後就更不可能做了。

  社論最後説,在民粹當道且速食主義盛行的當下,執政者隨波逐流或憂讒畏譏的情況較諸過去嚴重,政治人物養成了向民粹低頭的習慣,民粹語言也屢屢因為可以左右政策而越發變本加厲。我們提醒馬英九:“政客想的是下一次選舉,政治家想的是下一代”,“做應該做的事情”不但是責任,也是把臺灣導向正確方向的唯一方法。馬英九既已無下次選舉,就多想想下一代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