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展望“三中全會”後的兩岸關係

2013年11月18日 09: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內外高度關注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已于11月12日完成。臺灣《工商時報》17日發表社論説,該會之決議,展示了大陸改革開放及黨政建構新局,而將深刻影響未來大陸政經社體制運作模式及取向。社論特別關注上述決議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換言之,其將使兩岸關係呈現新樣貌。文章部分內容摘編如下:

  關於下階段的兩岸關係,首先可以看到,政治因素影響力已然升高。因為中共這次三中全會,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這也顯示,中共領導層已把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升到更高位置。更何況,這次三中全會,也確認中共已堅持30幾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綱領,體現了“不拿政治原則做交易”的思維。

  在這種情況下,將來中國大陸各項政策方針的研擬及落實,將更多地受到國家安全因素影響。其中,對臺政策和國家安全的關聯性甚大,將來中國大陸勢必會在國安會的體制上,加強檢視對臺政策的“安全性”,並因此更加堅持和強調“一中框架”政治大原則。

  因此,將來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政治因素影響力將會相應顯著升高。兩岸各種協商談判事項,都難免會受到政治原則的檢驗和制約。由此可預見,下階段兩岸關係發展模式,將和以往不相同。

  而在經濟方面,這次三中全會對“公有制經濟”的堅持及維護,也將深刻影響下階段兩岸關係。因為三中全會公報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這樣的表述,顯示下階段的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大陸方面依然會以國企或相關國家機構為主體,也就是大陸官方勢力繼續主導兩岸經貿活動,因而兩岸官方有必要進一步推動政策協調,及強化雙邊制度性交流合作機制。

  不過,在上述政經大前提下,這次三中全會也展布了改革開放新局面,而給兩岸關係帶來靈活運作的新空間。相關的改革開放佈局,主要是在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統籌及推動各項相關舉措,譬如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發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推進法治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等。這樣的新局面,也將改變兩岸互動交流的內涵和路向。

  其中改變幅度最大的,將是臺商大陸投資經營環境。由於大陸市場機制將更加成熟,以及民營企業可望真正振興,臺商在大陸難免要面對供需法則的嚴酷考驗,及應對新興民營企業之激烈競爭。幸好大陸政府會加強法治建設,及大幅簡化行政管理手續,使臺商投資經營環境趨於公平、透明、便利。因此,真正有經營優勢的臺資企業,在官方人為障礙減少情況下,其在市場出頭機會相對增加。

  面對大陸改革開放新局,臺當局及智庫應有的作為,除了解讀中共三中全會文件內容外,還應積極尋求最有利的因應之道。其中最重要課題,乃是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政經連環套”,如何加以妥善處理。如此才能順利推動兩岸經貿後續協商,及順應島內複雜敏感的政治環境,避免重演“服貿協議卡關”事件。

  兩岸制度化經貿合作機制之強化,實為中共此次三中全會後,臺灣爭取大陸新一波改革開放商機的最佳方策。臺當局應將此作為兩岸關係發展主軸。畢竟,這是臺灣爭取上述商機的“必要配備”。

  此外,大陸臺商經營環境即將有何新變化,臺當局也應及早全面掌握,並給臺商作必要的指引和輔導。我們期盼,中共三中全會後的大陸臺商經營處境,比以往更好,更有利於擴大兩岸和平紅利,而為兩岸關係發展增添動能。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