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政策交白卷 蘇貞昌註定“夕陽”命運

2013年11月15日 09: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蘇貞昌作為民進黨中的“一個太陽”,他到底為民進黨做了些什麼有利黨與臺灣前途的事,恐怕連綠營人士也沒幾個人説得出來。臺灣《旺報》15日刊載社評指出,做一個有為有守,能對臺灣未來發展規劃出新思路的黨主席,才有資格成為“太陽”,如果都只交白卷,就只能是“夕陽”,缺乏寬闊的視野,只會讓人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

  全文摘編如下:

  有意參選臺北市長的臺大醫師柯文哲説,讓他猶豫是否要加入民進黨,主要是因為民進黨內有“兩個太陽”,讓民進黨成為危邦、亂邦。柯文哲所指的“兩個太陽”,一個是蘇貞昌,另一個是蔡英文。

  柯文哲用“兩個太陽”來形容民進黨內最有影響力的蘇、蔡兩人,確實顛覆了過去大家慣稱民進黨內有“四大天王”的用語。只是蘇貞昌既然被柯文哲形容成一個太陽,蘇貞昌貴為太陽,擔任一年多的民進黨主席,他到底為民進黨做了些什麼有利黨與臺灣前途的事,恐怕連綠營人士也沒幾個人説得出來。

  首先來看兩岸關係的作為,蘇貞昌在就任民進黨主席以後,立即復設“大陸事務部”並成立“大陸事務委員會”。蘇貞昌這兩項大動作,大家都從正面的角度來解讀,也就是蘇貞昌應該是想與大陸修好,避免2016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又吃“九二共識”的虧。但是攸關民進黨與大陸關係正常化的這兩個單位,自從復設與成立以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事務部”已經成為蘇貞昌個人批判大陸的打手,也是阻撓兩岸服貿協議在“立法院”通過的拳頭部隊,專門以意識型態來替蘇貞昌對付國共的工具。

  而“大陸事務委員會”卻變成民進黨凝聚“反中”意見的單位,在過去幾次的“華山論劍”中,很少有正面建議民進黨應如何與大陸搞好關係的意見,反而是動員綠營諸多要角,在“華山文藝中心”討論怎麼對抗大陸。

  其次就外交空間的擴展來看,蘇貞昌就任黨主席以後,首先選擇到日本訪問,他倡議臺、美、日、韓應該組合成一個“民主同盟”,蘇貞昌雖然沒有説明成立這個“民主同盟”的目的,但大家都猜測是為了圍堵與對抗大陸。

  2013年6月蘇貞昌踏上為期11天的訪美之旅。陪同訪美的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就表示,蘇貞昌此行“成果豐碩,民進黨與美方關係友好且雄厚。”不過,這趟赴美的“安心之旅”,蘇貞昌把它設定為“國會外交”、“智庫外交”等四大目標。但是從蘇貞昌訪美期間的行程及迴響來看,恐怕民進黨過度樂觀了。甚至可以説,蘇貞昌此次訪問,幾乎是“無為在歧路,四目標皆空”。

  蘇貞昌訪美期間有相當多的言論,關於兩岸關係與臺美關係,分別各有一句話頗引人深思。對兩岸關係,蘇貞昌強調“臺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臺美關係,蘇貞昌説“感謝美國提供防衛性武器穩定臺海”。在華府演講時,蘇貞昌在闡述民進黨對強化臺美關係的立場時,又提出了責任、和解與再平衡的所謂“3R指導原則”。只是,蘇貞昌在美國所提出的“3R指導原則”,一般認為這不過是在日本提出“民主同盟”的翻版,並沒有實質的意義。

  第三在內政方面,蘇貞昌為了在今年1月舉行“火大遊行”,風塵僕僕走遍全臺各地,特別是綠營大本營的“南臺灣”,希望為他發動的“火大”遊行造勢,站穩他邁向“總統”之路的第一步。而“火大遊行”的主要訴求包括反媒體壟斷、改革公營事業及年金,並要求馬英九召開“國是會議”來檢討各項改革事宜。這場遊行民進黨中央估計有10萬群眾參與,並認為這個數目,已經足以向馬當局發出強烈的怒吼。

  在野黨發動遊行是民主常態,只是以遊行方式來實現責任政治,它除了監督執政者外,更應提出對策供人民選擇。但蘇貞昌在內政的作為除了一個“反”字之外,並未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出來,這樣除了被認為民進黨還在以街頭抗爭進行意識型態的戰爭,實質上並沒有促進內政進步的效應,難怪在民意支援度上民進黨與執政黨只是百步與五十步之別。

  做一個有為有守,能對臺灣未來發展規劃出新思路的黨主席,才有資格成為“太陽”,如果都只交白卷,就只能是“夕陽”,缺乏寬闊的視野,只會讓人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