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反服貿協議背後的“依賴”悖論

2013年11月15日 09: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15日發表社評説,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至今已近五個月,但由於一些錯誤的資訊以及特定媒體與學者的扭曲,致使各界對這項協議仍有疑慮。從島內民調數字即可看出,有民眾即使不知其內容為何,仍抱持反對的態度。無可諱言,臺當局的宣導與溝通工作仍然有待加強,但我們認為,這個現象的背後有更深層的心理因素,值得我們探討。

  其實,在兩岸經貿交流的過程中,有一個憂慮就像幽靈一樣在許多人心中回蕩,那個憂慮就是臺灣會在這個過程中,對大陸愈來愈依賴。所謂的依賴,代表的就是自主性的喪失以及選擇空間的縮小。從反ECFA到反服貿,這個依賴論就經常出現。

  社論説,從兩岸貿易依存度來觀察,可以很明顯看到一個趨勢,就是隨著兩岸貿易額的增加,兩岸的貿易依存度也隨之提高。這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但這個事實不能單獨觀察,必須放在一個更大的架構中來理解。

  首先,不論是貿易額或貿易依存度,都只是量化的數字,無法説明兩岸經貿關係的本質。事實上,臺灣出口至大陸,大部分是屬於生産供應煉的一環,換句話説,大陸和臺灣是屬於全球經濟體系下的一個供應鏈,這個供應鏈是與全球經濟體系的運作挂勾,而不是單純地用“依賴”兩個字來説明。

  其次,“依賴”是一種負向思考,也是一種單面向的思考。兩岸的經貿關係的增強,必然會有外溢的效果,也就是説,經貿交流會帶動一些文化以及社會層面的變化。從正向思考出發,兩岸貿易依存度的增加,何嘗不是臺灣影響力的增加。換言之,有人視之為依賴,意欲逃避,但我們寧可視之為影響,不必回避。

  然而,“依賴論”的吊詭在於減少“依賴”反而更減少臺灣的選擇空間。根據民進黨的依賴論,臺灣只要減少對大陸的依賴,就會增加臺灣的自主性與選擇空間。但這只是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想法。

  我們從事實出發,大陸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各經濟體均在強化與大陸的經濟關係。如果臺灣選擇在此時要縮小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反而同時也弱化了臺灣與全球各經濟的關係,因為臺灣失去了門戶的重要作用。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多次踩煞車,並反對兩岸“三通”,以致于許多外資紛紛撤走,使臺灣陷入了邊緣化的危機。這個結果顯示,民進黨想要降低依賴,卻反而減少臺灣的選擇空間。

  社論説,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一步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尤其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更必須遵循國際的規則來運作。這個根本的結構,才是臺灣經貿最大的保障,而只有在這個結構內強化兩岸經貿,臺灣的未來才有更寬廣的空間。

  社論最後提醒民眾看清楚,民進黨只會負面向思考,只會一廂情願,只會把臺灣帶向死衚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