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十大曲解

2013年11月01日 10: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從六月簽署至今,依然躺在臺灣“立法院”,除了民進黨刻意杯葛之外,民進黨的“立委”及學者更是惡意曲解服貿協議,以致於民眾得到的幾乎是片面的或錯誤的資訊。臺灣《中央日報》1日發表社評説,誠如上海臺商協會會長葉惠德所言,大陸的市場“不等人”,韓國、香港與全世界都虎視耽耽,臺灣如果錯過了,等到下輩子也不會再出現這個機會了。

  社論分析,民進黨“立委”及學者對服貿協議的惡意曲解,可以分為十類,我們一一予以戳破,以免民眾被誤導。全文如下:

  第一個曲解是服貿協議會打擊臺灣就業機會。事實真相是臺當局自始至終沒有開放大陸勞工,只開放管理及技術人員。根據2009年以來的開放經驗,至今年六月底止,有398件投資,來臺陸幹216人,雇用臺灣員工6771人。服務業需要的人力更多,因此大陸如果赴臺投資服務業,只會創造更多的就業人口。

  第二個曲解是臺灣服務業進入市場門檻低。事實真相是臺灣服務業具有更高的管理模式,臺灣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門檻不會低。至於低門檻的服務業,利潤低,大陸也不會有興趣。

  第三個曲解是陸資大舉入臺,會造成服務産業危機。事實真相是臺灣服務業早就開放,陸資只有資金,但這不是主要優勢,更何況臺灣服務産業已相當飽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陸本身的服務業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在那裏投資的邊際利潤要大於到臺灣投資,換言之,大陸服務業根本不必捨近求遠。

  第四個曲解是服貿會讓臺灣人才流失。事實真相是臺灣市場小,不能讓人才都擠在這裡,有更大的市場,可以讓人才有更大的發揮機會。人才就是活水一樣,要能流動,要有市場,才能源源不絕,而這正是臺灣所需要的。

  第五個曲解是大陸都是國家資本,影響臺灣安全。不錯,過去大陸有很多的國營企業,但這幾十年改革開放下來,大陸的民營企業已如雨後春筍般誕生,這些民營企業都是依照經濟的邏輯在運作,更何況臺當局還有審查機制在把關。

  第六個曲解是會生活型態的影響。例如臺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認為服貿將重演超商消滅雜貨店的情況,造成大量失業。事實真相是超商取代雜貨店是生活型態以及産業模式改變的結果,難道鄭主任認為臺灣現在仍然應該是四處雜貨店而不是超商嗎?

  第七個曲解是服貿黑箱作業,反民主。事實真相是民進黨時期是以同樣的方式與他國簽自由貿易協議,臺灣與紐西蘭也是用同樣的方式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可見民進黨只是打著民主的旗號來掩飾其“反中”的意識型態而已。

  第八個曲解是兩岸開放不對等,意即臺灣開放而大陸處處設限。事實真相是談判是有取有予,但整體而言,大陸的開放幅度更大,例如旅行社、醫院等等。

  第九個曲解是寧可保護不要開放。事實真相是不論有無開放,弱勢産業不能只是保護,必須輔導升級,否則是社會資源的無效利用,而開放可以提高社會整體資源的使用效率,也可以使消費者得到價格更合理,品質更優化的服務。

  第十個曲解是重啟談判。事實真相是重啟談判在國際上少之又少,而且只有大國、強國才有資格要求重啟談判。在學理上,大陸也不會接受重啟談判,因為此例一開,徒然為兩岸未來協商增加更多不確定因素。主張重啟談判者,顯然是生活在象牙塔裏的學者。

  服貿協議的真相就是淹沒在這十個曲解之中,為了臺灣經濟與未來,臺當局應採積極作為,以免溺斃其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