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報:美對臺只有“不確定友誼”

2013年09月03日 09:08:00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29日發表題為《果真“不確定的友誼”》的文章,作者為孫慶余。文章稱,8月19日,中美國防部長會談。次日,中國大陸向媒體簡報,稱美方同意成立對臺軍售議題處理小組。雖然美國防部于21日否認此事,並表示美對臺軍售根據《與臺灣關係法》,美信守此一法律各項承諾,迄未改變。但空穴顯然不會來風。因為,美方沒有循往例,聲言“不將對臺軍售當成中美談判籌碼”,而是破例讓此事進入實質討論,等到臺灣群疑滿腹之際(臺北時間22日上午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會見兩位美聯邦眾議員,還曾表達嚴重關切),才出面否認。這種態度不得不令人想到:美臺之間果真是“不確定的友誼”?

  文章稱,美國學者唐耐心的著作《不確定的友誼》及《1949年後海峽風雲實錄》兩書,指出美臺關係最大困擾就是不確定,而不確定來自雙方互信不足,從兩蔣到李、扁時代都如此。即使馬英九自稱2008到2012年,美臺關係“史上最佳”,也仍在這次他過境美國期間,發生對臺軍售小組風波。唐耐心從已解密的外交檔案及各種回憶錄解讀,認為美國處理臺灣問題不透明,有太多總統與少數幕僚(例如尼克松與基辛格)的一廂情願主張與做法,導致海峽兩岸都覺得自己被出賣,其結果便是造成對美更大的不信任。

  美國中情局在臺灣軍中暗植間諜,要張憲義參加美國聽證會,指證臺灣核武已接近發展完成,然後美國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赴臺,拆走臺灣“中科院”所有相關設備。這樣做當然是為維護美國利益。

  文章指出,“美國利益”就是美國大多數國際作為的答案。什麼時候臺灣問題的美國利益改變了,什麼時候美國的對臺關係也將跟著改變。美國國防部所謂的信守對臺各項承諾、“迄未改變”,絕不意指“絕不改變”或“不會改變”。

  事實上,經歷過1972年中美《上海聯合公報》衝擊的臺灣地區,對美國利益應該體會最深了。尼克松的大轉彎及基辛格的翻雲覆雨,何志立(時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也是基辛格中國事務助手,英文名為約翰霍爾德里奇)及格林(時任美國助理國務卿)的回憶錄就直指他們“出賣臺灣”。

  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基辛格:大國博弈的背後》一書也談到:“華盛頓曾向東京莊嚴承諾,不經兩國密切協商,美國不會和北京單獨改善關係。但出於秘密外交的狂熱,急於拋開國務院的基辛格,對日方關切不屑一顧,最終悲慘地踐踏了這一承諾。”

  自尼克松、基辛格開始,美臺關係只剩《與臺灣關係法》的法律依據。如果美國對臺軍售的政策改變,《與臺灣關係法》的核心價值及承諾也會跟著改變,再一次證實美臺之間果真是“不確定的友誼”。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