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第一場“華山論劍”仍是蘇貞昌的獨角戲

2013年07月08日 07: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7月4日下午,倍受各方關注的民進黨首場“華山會議”正式登場。據悉,民進黨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舉辦九場“華山會議”,專門針對其兩岸政策進行討論。因民進黨內派系林立,意見不一,外界也將“華山會議”戲稱為“華山論劍”。 而首場“論劍”將擦出怎樣的火花,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香港中評社7日對此發表社評,摘錄如下:
 
  外界將“華山會議”比作“華山論劍”可謂形神兼具。長期以來,民進黨內部在包括兩岸政策等各項議題上歷來都是各把各號,各唱各調。目前黨內幾位重量級人物,包括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遊錫堃及柯建銘等人就好比金庸武俠小説《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藥師(東邪)、歐陽鋒(西毒)、段智興(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陽(中神通)五人在華山頂上進行巔峰對決,爭奪《九陰真經》及武林至尊。 
 
  在九場“華山會議”中,最重要的當屬第一場會議,因第一場“論劍”很有可能為接下來的幾場會議定下基調,外界亦可以從中窺視出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風向標。首場會議民進黨擬定主題為“臺灣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願景”。從現場來看,雖然黨主席蘇貞昌,中常委謝長廷、遊錫堃等幾位天王級人物出席會議,但會議氣氛表面平靜實則頗為詭異。 
 
  目前黨內的三大要角蘇、蔡、謝三人中,蔡英文因外訪而缺席,剛剛結束香港和深圳之行的謝長廷在蘇貞昌致詞後也藉故先行離席。蔡英文選擇在謝長廷訪陸以及黨內舉行“華山會議”之際外訪,顯示出刻意回避以求自清的態度。而謝長廷也只是應應場面,顯然蘇謝情結並沒有化解,謝也明知黨內只有蘇貞昌具有最終決定權,自己仍然只是配角一個,而其他與會者充其量只能扮演站腳助威的角色。最終,首場“華山會議”只剩下蘇貞昌唱獨角戲。 
 
  表面上看,“華山會議”為民進黨各派系提供了大鳴大放的機會,但其實並沒有實質意義。因不管與會者提出什麼建議和主張,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定調權始終掌握在蘇貞昌手裏。蘇貞昌在“華山論劍”尚未開始便已經掌握“九陰真經”及黨機器的“尚方寶劍”,從這個角度來講,“華山會議”表面熱鬧但歸根到底不過是蘇貞昌的“一言堂”而已。 
 
  會後,“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鄭文燦轉述蘇貞昌在會中提出的五點看法,包括“華山會議”就是希望多方對話;民進黨未來要透過執政保護臺灣的主權地位;《臺灣前途決議文》仍是民進黨的核心思維;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必須跟國民黨有所區隔,且態度應積極、自信;以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需要有國際思考。這五點看法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蘇貞昌依然宣稱要堅持《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思維及價值,而《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核心就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一邊一國”的“臺獨”論述及思維依然牢不可破。 
 
  在這樣的核心下,蘇貞昌提出的其他四點看法,不過是在“一邊一國”的“臺獨”論述下進行政策調整,以求兩岸政策能被大陸容忍、選民接受、美國放心。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大陸方面始終堅持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美國也對蘇貞昌的既有兩岸政策抱持相當大的疑慮,而臺灣選民,特別是廣大中間選民也已經充分意識到“臺獨”的巨大危險性和危害性,民進黨在2008和2012兩次“大選”中敗北,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死抱“臺獨”,得不到臺灣主流民意的支援,無法被大陸接受,其失敗是必然的。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