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專家:活絡臺灣經濟要做好“兩岸”文章

2013年06月07日 09: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的“悶”、“不活絡”,並非一時之困。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3日在華廣網刊文建議,要真正解套“悶經濟”,賦予臺灣經濟持續的生機與活力,必須從結構轉型升級入手。而臺灣經濟轉型離不開大陸市場的依託,活絡臺灣經濟,根本還是要做好“兩岸”文章。

  全文內容如下: 

  日前,臺灣當局為解憂“悶經濟”,推出多項提振經濟景氣措施,其中包括“補助購買節能家用器具”、“高效率馬達示範推廣補助計劃”、“增加補助公共運輸車輛汰舊換新數量”、“吸引外來旅客”等刺激消費項目;“引進壽險業資金積極參與公共建設投資”、“加強地方政府促成重大投資”、“加速年度政府採購計劃執行”、“加速環評及土地變更流程”等鼓勵投資項目;“創新到創業激勵計劃”、“創業天使計劃”、“技術入股課稅合理化”、“訂定‘創業(櫃)板’上櫃準則”等促進創新創業項目;以及修正證所稅以活躍股市,共四大面向13項具體措施。 

  顯然,這些刺激措施旨在擴大消費、活躍投資、激勵創新創業、繁榮股市,可謂是對症島內消費萎縮、投資不振、股市低落等問題,對於破解當下臺灣經濟停滯不前困境,使民眾有感經濟復蘇,應該會有一定的效果。 

  但臺灣經濟的“悶”、“不活絡”,並非一時之困,而是自21世紀以來即開始顯現並日益嚴峻的形勢和特徵,其癥結在於臺灣經濟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是長期以來臺灣經濟結構轉型不力、積重難返的結果。要真正解套“悶經濟”,賦予臺灣經濟持續的生機與活力,必須從結構轉型升級入手。而臺灣經濟轉型離不開大陸市場的依託,活絡臺灣經濟,根本還是要做好“兩岸”文章。 

  目前臺灣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製造業空洞化和主導産業單一化並存。自三大支柱産業(輕紡、石化、電子)相繼外移後,新的支柱産業一直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製造業逐漸呈現“空洞化”趨勢。而從目前主導産業來看,對ICT(資訊與通信産業)依賴過高(其中僅整合電路産品即佔出口比重近20%),這種結構單一化特徵使經濟極易遭受市場波動風險的衝擊。 

  二是服務業發展空間受限,對經濟的拉動有限。1990年代以來,臺灣進入後工業化,2010年,臺灣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産總值比重超過69%,接近發達經濟體。但與發達經濟存在明顯差距:臺灣服務業以內需服務為主、傳統服務業比重高、新興服務業的發展空間有限;勞動生産率低,不及製造業的一半,導致臺灣服務業以佔GDP 近70%的比重卻僅能創造不足60%的就業。臺灣服務業比重的迅速提升與製造業加速外移密切相關,再加上政策與功能的限制,導致服務業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收縮,制約了臺灣服務業規模經濟的形成和競爭力的提升,服務業對整體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也相對有限。 

  三是高科技産業以代工模式為主,自我創新能力不足。臺灣高科技産業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製造技術較高、生産成本較低、中小企業眾多的特點,選擇了為國際大企業代工生産的發展路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創造了臺灣代工生産的一度繁榮,但其弱點是難以形成品牌競爭力和原創性自主研發體系,並對外部市場、資金與技術形成嚴重的依賴,導致整體經濟發展也極易受到世界經濟景氣波動的影響,隨著國際大企業全球運籌式管理體系的日益強化,臺灣廠商更被納入國際大企業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沿襲“代工生産”模式,受困産業鏈製造環節微利化,造成競爭力日漸流失。 

  綜上,破解臺灣經濟結構性問題,一是要推進島內高技術産業實現多元化發展,培育新的支柱産業;二是要拓展服務業市場空間,推進服務業高質化。三是轉變産業代工為主模式,提升産業技術創新能力。事實上,臺灣當局近年來所推出的一系列經濟轉型升級計劃( “黃金十年”規劃等),核心不外乎上述三個方面。 

  當前內外部經濟環境急劇變遷形勢下,臺灣經濟要實現新一輪轉型升級,根本還在於做好“兩岸”文章:一方面,利用兩岸在基礎科學研究與應用技術開發方面的各具優長,推進兩岸合作研發、標準定制和品牌共建,服務於兩岸內需市場,進而共同進軍國際市場。與臺灣經濟而言,這意味著新市場的開拓,同時也是通過強化兩岸産業鏈聯結,改變大陸臺資企業以往“兩頭在外”的營運模式,打破“代工生産”的路徑依賴,創造兩岸雙贏的競合發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臺灣服務業升級需要打破島內狹小市場空間的局限,向大陸——臺灣製造業外移的主要集中地延伸,通過擴大對大陸服務貿易,拓展大陸市場,可以為臺灣服務業高質化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做好“兩岸”文章,核心在於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包括制度性一體化和功能性一體化,關鍵則是落實兩岸資本及其他生産要素依託産業鏈整合,實現優化配置,要求兩岸在強化頂層設計、建構兩岸經貿資源流通的制度化通道、實現兩岸營商環境對接的同時,著力打造兩岸經濟合作的微觀基礎,推進兩岸企業網路對接。惟此,才能真正使臺灣經濟依託大陸市場重拾活力、再現繁榮。(石正方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