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操弄民粹的政黨必將被民意所拋棄

2013年04月07日 08: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6日發表社評説:現在的民進黨一定是暗笑在心裏,想説執政的國民黨早已敗象畢露,反正2016的“總統大位”已經是囊中物了,所以不必提出什麼政見,免得自曝其短。但看看民進黨近期在兩岸關係及核四存廢問題,就可知其短視、毫無擔當的民粹操作手法了。 

  社評指出,先探討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虛與實。當蘇貞昌在競選此屆民進黨主席之時,他曾承諾要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來整合黨內各派系的兩岸政策,以便在2016年之前提出能因應兩岸變化、並被人民所接受的大陸政策,讓民進黨走完“最後一哩路”。 

  結果呢?這個“中國事務委員會”非但成了似有若無的單位,連成為民進黨整合派系意見的平臺都談不上。黨內最具實力的謝長廷和蔡英文都婉拒蘇的邀請,避免成了為他背書的傀儡,也表明走自己路的決心。成立黨內整合派系意見的兩岸平臺,甚至搭上謝長廷登陸破冰的順風車,原先是扭轉不合時宜、與臺灣整體利益背道而馳的民進黨兩岸路線的最佳契機,卻因蘇貞昌的私心而前功盡棄,讓一切回到原點。更甚者,在馬英九當局欲全面修改兩岸關係條例、讓兩岸交流能回歸正常化的此際,蘇貞昌卻全面反對,甚至連應給予大陸在臺學生的一般待遇都予以封殺,怎配稱為捍衛人權的政黨呢?

  社評表示,民進黨明知穩定的兩岸交流對臺灣的發展至關重要,卻自甘困于不可能成功的“臺獨”路線,導致兩岸發展一直存在著不確定因子。我們尊重政黨的政策選擇,但必須強調,政黨的政策應符合臺灣及人民的最大利益,否則應即改變,以免自誤誤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就是最好例子。國民黨並未放棄反共立場,但深知兩岸不應繼續過往的對峙,因為將不利於臺灣的發展,因此兩岸交流不等於投降;反而可借由人民直接接觸,間接改變兩岸政治關係。

  至於核四存廢問題,更能看出民進黨操弄民粹的醜陋面目。“非核家園”是民進黨長期的政治理念,我們予以尊重與理解。核四的存廢問題長期困擾臺灣社會,不僅已經化費鉅額興建經費,甚至連其他三座核電廠都成了辯論焦點。 

  更重要的是,原先不明顯的反核聲音亦因311的日本福島核災事件而變得火熱,更讓核四存廢成了攸關生存的生死大事。 

  民間反核絕大部分是不希望看到福島災變在臺灣重演,故表達反對核四續建的聲音。然而,作為最大在野黨的民進黨,卻不敢説出真相,反而只想操弄民粹、打擊執政黨,卻不思考臺灣未來的電力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性。 

  社評説,目前,核電佔臺灣整體電力的近兩成,而興建核四是希望能取代即將除役的核一、二廠,以免造成電力不足、影響臺灣整體的民生和經濟用電。 

  民進黨不敢告訴人民的是,如果核四確定停建,而三座核電廠亦準時除役,那臺灣未來要從哪找到足夠的電力來源?民進黨一直以德國為例,卻不説德國可向鄰國購電的事實,反而指控執政黨恐嚇人民。更可笑的是,民進黨堅持核四公投多年,卻因馬當局宣佈公投而翻臉,逼迫馬當局直接違法停建。 

  再者,民進黨更不敢表明立場,倘若核四真的經由公投、由人民共同決定停建,又倘若該黨于2016取得政權,他們將如何面對臺灣必然缺電的將來?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將三座核電廠延長服役時程,因為民進黨根本不敢與臺灣經濟發展開玩笑。如果此狀況發生,試問,哪有人會放棄新技術、繼續開著老爺車上路?屆時,民進黨的反核將成為本世紀的最大笑話。 

  反觀馬當局,很負責地提出核四公投,就是希望一舉解決困擾臺灣許久的紛爭,也讓人民了解承擔公共決策的共同責任。當然,馬當局亦應先確保核四工程的安全性,畢竟有核安才能談下一步;唯有如此,公投才有意義。 

  社評最後説,負責的政黨不僅要為臺灣的整體安全把關,更應提出具有前瞻願景的政策帶領人民,絕非只是操弄民粹、想佔一時的便宜,因為短視近利、只會政治算計的政黨,終會被人民所看穿。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