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經貿涉入深水區更需泳技精進泳具充備

2012年10月22日 07: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20日發表社論説,透過ECFA的框架,兩岸經貿交流已進入“深水區”,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士體認到兩岸交流已逐漸由容易進入困難的階段。“深水區”的意思是,再也不能水陸兩棲式的淺嘗,既想涉水又怕被水淹,而必須全神貫注地作好準備才能涉水前進,否則會有滅頂的風險;同時進入“深水區”,還必須要有泳具和泳技的搭配才能安然渡過。易言之,要涉過深水區,沒有三兩三還是不要上梁山的好。 

  社論摘錄如下:

  兩岸的往來互動,島內一直有人持行穩致遠的主張。所以一旦進入深水區,代表的必然是由易而難的進階,因此除了提高警覺外,如果非得必須克服、超越不可的話,那麼泳技的鍛鍊、泳具的添置,就是超越深水障礙而能順利到達彼岸的關鍵。 

  所以,就現實層面來看,深水區的提醒只是希望不要輕忽可能的困難,並多加留心、注意而已。應該不是就此打住,不尋求突困或知難而退。再回到兩岸經貿交流的範疇,深水區的比喻是指,今後兩岸經貿談判將不再可能是單方面的讓利,而必然是各自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斤斤計較。 

  這當然會在後續談判中,為了爭取更多利益而僵持不下,而出現難以達成協定的狀況。我們必須指出的是,這樣的談判才是正常的、對等的,任何單方面的讓利期待,都是對“兩岸特色”的過度憧憬,最後可能都要有支付政治代價的心理準備。當然,如果真的體認到兩岸同根生的情懷,並且在世界各國中有特殊的戰略夥伴關係,並且源於文化、歷史、血緣的基礎,那就另當別論了。就現實面來看,這最好是以“兩岸友好紅利”視之即可,不能作為兩岸發展的前提或目標來追求,才不至於出現事與願違的落差。  

  目前臺灣島內不僅僅是大陸政策,更多或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已涉入深水區,都是困難重重,絕非輕易可以因應,所以除了提醒留意之外,真的需要在泳技的精進、泳具的充備上下足功夫,同時用最大誠意把政策選擇的思考向全體人民溝通、尋求支援,這是臺當局執政團隊必須全力以赴的關鍵。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