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嚴安林:“民主進步黨”——虛有其表

2012年05月29日 09: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主席之爭在如火如荼的內鬥中終於落下帷幕。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嚴安林28日在華廣網刊文分析,從黨主席選舉看民進黨黨內文化。他指出,民進黨鬥爭性不僅表現在善於鬥爭國民黨,也善於“內鬥”;黨主席表面上由黨員選舉産生,但實際由派系操縱;民進黨內部缺乏政策辯論理性的空間。

  全文內容如下: 

  民進黨的全稱是“民主進步黨”,其黨名不可謂不佳,短短的五個字中,既有“民主”,又有“進步”,完全符合當前臺灣社會的“政治正確”。但從這次黨主席選舉及其過程看,民進黨似乎離真正的“民主”、“進步”差距甚遠,選舉中表現出的黨內政治文化主要在“鬥爭性極強”、“派系操縱黨員”及“缺乏理性辯論空間”等。

  一、民進黨的鬥爭性不僅表現在善於鬥爭國民黨,也善於“內鬥”

  民進黨是由選舉起家,通過選舉逐步發展壯大的,選舉需要講究與對手的差別和不同,需要通過貶低與鬥爭對手來凸顯自身以爭取選票,因此,民進黨不僅善於選舉,而且善於鬥爭對手。國民黨過去一直是臺灣的執政黨,自然也就是民進黨揭露與鬥爭的主要對象。通過鬥爭國民黨,民進黨逐步成為臺灣第一大反對黨,也依靠國民黨的分裂而贏得了8年的執政。從而,鬥爭性強是民進黨的第一大特性,既然會鬥爭,既然要代表民進黨與國民黨鬥爭,當然首先要經過民進黨內部的競爭,也免不了在競爭中使用對付國民黨的那一套方法:鬥爭。通過把對手鬥臭、鬥倒,實現政治上的自我。在民進黨此次黨主席選舉中,鬥爭的方法隨處可見,許信良、蘇煥智、蔡同榮及吳榮義等四人幾乎是一致地“圍毆”蘇貞昌,其手段不亞於對付國民黨的那一套。因為民進黨內最大的政黨屬性是鬥爭與對立,所以,民進黨多數人士“外鬥內行,內鬥也內行”。

  二、黨主席表面上由黨員選舉産生,但實際由派系操縱

  民主是一定要透過選舉來實施與進行,但是並非有了選舉就是有了民主。選舉並不能與民主直接劃上等號,尤其是民進黨內部的選舉,事實上是由派系來操縱與分配的。民進黨黨內文化的第二個最大特色是“派系共治”,各派系在黨內權力分配上維持“恐怖平衡”,誰也不服氣誰!如果一派獨大,就會被圍剿。此次黨主席選舉,蘇貞昌之所以被參選的其他四人“圍毆”,就是因為蘇貞昌有“新蘇聯”,不僅自身有“蘇係”,而且獲得新潮流係主要部分與薛淩夫婦(民進黨內黨員大戶)的支援,最有希望當選,而其他四人則是獲得民進黨內其他派系的或支援、或資助甚至力挺。因此,民進黨的黨主席選舉其實是被派系操控的,儘管有若干自主性黨員根據自身的意願投票,但不多,人頭黨員的問題所反映的正是派系操縱的癥結。所以,連親親學者都説:如果黨主席選舉體現的民進黨內部的民主,可以説給別人聽,但是恐怕黨內沒有多少人相信!

  三、民進黨內部缺乏政策辯論理性的空間

  原先人們寄望許信良的參選可以帶動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進行辯論,甚至帶動民進黨政策轉型,或者能夠放棄“臺獨”主張,務實開展與大陸的交流交往。但民進黨主席選舉的實際情況是:各位參選人忙於鬥爭,疏于政策辯論;忙於攻擊對手,疏于提出政見。即使是最被看好提出政策的許信良,也只是提出什麼“特赦陳水扁”、不要“油電漲價”等主張,甚至進行絕食,把鬥爭目標瞄向了馬英九,把民進黨內部鬥爭的方向轉向了國民黨,民進黨內部鬥爭余波殃及馬英九。沒有讓社會大眾與媒體看到民進黨發展的方向與政策願景,這豈不是民進黨的悲哀!(嚴安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