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女人不結婚:該擔心的是社福課題

2012年03月26日 09: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女人不結婚,究竟是誰的錯?臺灣《中國時報》25日刊載社論分析,單身固然是個人的選擇,當事人可能也過得很快樂自在,但不婚不育造成的人口老化問題,以及將來大量單身人口形成的社會安養負擔,卻是當局需要嚴肅正視,並及早規劃因應方案的課題。

  全文摘編如下:

  最近“剩女”問題引發風波,臺灣女人不結婚,究竟是誰的錯,各方爭議激烈。其實,女性向婚姻説不,不只見於臺灣,而是各地普遍的現象。整體而言,以傳統婚姻模式為社會運作基礎的制度,已經逐漸崩潰。 

  “立委”張曉風質詢時表示,臺灣許多適合結婚的優秀女子被臺灣男人淘汰,成為“剩女”,只因外配比較好控制。這番高論一齣,立刻引發批判與反彈,外配團體更齊聲譴責。張曉風的基本假定是:人都要結婚,不結婚就是哪出了錯。臺灣男性喜歡聽話的女性,所以找外配結婚。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過去的觀念認為結婚是人生的必要,沒有就是不完滿的缺憾;現在愈來愈多人認為婚姻只是人生的選項之一,因此寧缺勿濫,不婚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異常狀態。 

  傳統婚姻型態植基於過去的社會狀況與兩性角色,以往女性教育差、經濟能力弱;要有個生活依靠,死後得到香火供養,就必須依附婚姻。而在以男性高於女性的傳統文化裏,女性必須扮演賢妻良母好媳婦的溫順角色。在“格差婚”的傳統觀念下,女性通常“往上嫁”,和年齡、財力、地位高於自己的人結婚,男性則通常“往下娶”。 

  愛情當然是結婚的重要原因,但就一個有幾千年曆史的社會制度而言,傳統婚姻其實是一種利益交換,男女都有取得有付出。女性用性、生産、勞務等,換得長期飯票、性愛管道以及生養孩子的安定環境。過去不要女人有腦袋,只要女人的身體功能:性、生育、家務。但教育讓女性的腦袋得到公平的成長機會,當人類的工作愈來愈靠腦袋而非體能時,女性便和男性一樣能在職場出頭天,並在工作中得到快樂與自我價值。 

  不過,職場打拼幾年下來,年紀漸長,眼界日開,條件好的單身男僧多粥少,既然自己能獨立,也不必屈就條件差的男性。如果工作環境與生活圈封閉,又抱著隨緣心態未積極找對象,或者始終遇不到想廝守的真命天子,結果便離可能結婚愈來愈遠。 

  此外,以往女性只要負責家務,現在往往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婚姻固然可以提供很多寶貴的東西,但也必須付出極大時間心力,這會讓許多自我意識高、要求生活品質、不喜歡束縛的現代女性望之卻步。當婚姻的誘因不再,負擔卻依舊沈重,算盤一打,女性對婚姻的熱度當然減退。 

  其實依據統計,剩男比剩女還多。不過男性在找對象時,考量的不只是個人,還有家族與延續香火的需要,會期待配偶承擔起家族責任,而公婆也希望有個乖巧勤快的媳婦。如果自己的條件找不到臺灣女性點頭,有些就會往外發展,這的確是事實。有些外配婚姻過得非常美滿,但不可否認的,有些外配的權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因為她們被納入過時的、已被臺灣女人拒絕的傳統婚姻以及兩性模式裏。 

  趨近喜歡的、回避討厭的、爭取想要的,都是最基本的人性。如果有愈來愈多女人不結婚,一定是因為傳統的婚姻已經不是她們所要的了。這是舊婚姻與新人類的落差。舊婚姻並沒有錯,它有它的功能;新人類也沒有錯,他們有他們的需求;只是兩者不對盤罷了。 

  其實這並不是臺灣的特例,其他地區同樣可以看到傳統婚姻式微、不婚與離婚增加的現象。在日本,卅歲出頭女性約三分之一單身,其中近一半可能終身不婚。美國有將近四成的適婚年齡女性從沒結過婚,英國單身族群已經成為多數,非婚生子女人數超過了婚生子女。 

  很顯然的,傳統婚姻模式已不敷時代需求,拒絕婚姻或從婚姻出走的人口,未來仍將持續增加。即使在觀念變遷下,現在許多婚姻互動模式已不若過去僵化,但到底要不要一男一女綁死死,卻仍有愈來愈多人感到懷疑。單身固然是個人的選擇,當事人可能也過得很快樂自在,但不婚不育造成的人口老化問題,以及將來大量單身人口形成的社會安養負擔,卻是當局需要嚴肅正視,並及早規劃因應方案的課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