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使九二共識成為臺灣全民共識

2012年01月16日 11:2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選舉勝負己定,馬英九誓言要尋求朝野共識,蔡英文説“民進黨必須再對兩岸政策作整體反省”。臺媒《旺報》16日發表社論説,這是政治素質與風範的表現,值得珍惜和延續。但是綠營人士似乎並不完全同意,有人認為是選舉操作失當,有人認為是國民黨掌握行政資源,也有人則認為是沒有發揮好民生議題,就算同意問題出在“兩岸政策”,也不認為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有錯。然而,我們只要回顧,選前許多企業家,不分省籍,不顧過去政治立場,甚至不計後果,出面力挺“九二共識”,我們也看到表面強調中立的美國,卻不斷表態支援兩岸和平,應足以説明一切。  

  社評認為,馬英九就職後,要使“九二共識”成為大多數臺灣人民的共識,更進一步成為“兩岸共識”。  

  社評説,要擴大“九二共識”的支援基礎,就必須先正面回答“九二共識”究竟有沒有、如何有、有什麼、有何用等一連串問題。厘清這些問題才能思考如何成為“臺灣共識”的方法。首先回顧歷史,1992年舉行兩岸兩會領導人會面前置談判,當時兩岸當然沒有“九二共識”,但大陸願意和臺北接觸談判,是因為當時臺灣的“中華民國憲法”和“國家統一綱領”的“一個中國”原則非常明確,但在前置談判中,中共要求將“一個中國”原則文字化,臺灣拒絕大陸提出的版本,因而雙方針對“一個中國”內涵以傳真文件方式進行討論,最後雙方對“內涵”無共識,但對“原則”並無懷疑,所以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的共識,這些都見諸於當年的兩岸及外國媒體報導、官方發言與民進黨人士的反對文章,海基會出版的《辜汪會談紀要》也明載,證明當年有爭吵,之後有妥協。  

  那麼,“九二共識”是名存或實存?是文件存在或默契存在?是形容詞或名詞呢?由於1992年時,雙方並沒有簽署“九二共識”的文件,也沒有人以“九二共識”稱此衝突與妥協的過程,直到2000年才有人提出這個詞句,顯然這是雙方的默契,不過,確實有許多文件可以佐證共識的存在。既然“九二共識”是2000年才提出的詞彙,當然應該視為形容詞,用以形容當年發生的“事實”。形容詞可以改,可以用其他形容詞代替,但不能否定那件發生過的“事實”。  
  社評説,2008年以來,兩岸所有經貿、文化、行政和民間事務的協商,都建立在這個模糊的默契基礎上,雙方承認有默契,有人認為民進黨掌權時期雖然否認“九二共識”,産業依然大舉進軍大陸投資,臺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由16%上升到40%,證明無“九二共識”兩岸經貿也能發展,民進黨並沒有鎖國。其實鎖國是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貿易額上升是民間企業的活力。  

  當年大陸經濟正在起飛,如果不是民進黨封鎖政策,臺灣當時經濟不會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臺灣至今仍在為當年的錯誤付出代價。臺灣目前對大陸貿易依存度為42%,一旦臺灣片面否定“九二共識”,大陸自將減緩或遲滯後續經濟合作計畫,兩岸經濟關係將回復無序發展狀態,結果就是兩岸經貿失衡,臺灣經濟對大陸依存度再度攀升。  

  社評説,臺當局厘清“九二共識”的形成過程、法理邏輯、文獻、操作空間、利弊得失後,應透過公民對話方式擴大公共支援基礎,然後可以透過國會文件方式保留下來,形成具有法律基礎的“臺灣共識”,使“九二共識”對兩岸“發展紅利”上升為兩岸政治“和平紅利”,開啟兩岸和平契約的可能。  

  “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的智慧結晶,在未有新共識前,無疑是臺灣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最無害也最有利的選擇,民進黨敗選之餘,必須看到臺灣多數選民贊成“九二共識”,從而試著去理解多數人的選擇;國民黨在勝選之餘,更必須尊重少數,耐心溝通,試著使之成為“臺灣共識”、全民共識、兩岸共識。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