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加速建構兩岸經濟命運共同體

2011年12月07日 10:5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歐債危機及醞釀中的全球經濟風暴,對臺灣和大陸經濟的衝擊日益嚴峻,兩岸當局也已各自採取因應措施希望緩和衝擊。臺灣《旺報》7日發表社評指出兩岸經濟關係日益緊密,若能進一步建立命運共同體認知,攜手共抗全球經濟風暴,不僅可體現兩岸經濟的互利共生,亦有助於兩岸關係全面的提升,有利兩岸和平發展大局。   

  社評認為,金融海嘯後,大陸經濟一直維持9至10%的高成長,因而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但大陸經濟尚未能與美、歐經濟脫鉤,面臨全球經濟明年可能陷入二次衰退,中國大陸面對的問題也很嚴峻。   

  相對而言,臺灣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比大陸更深,受國際景氣影響也更大,第3季經濟成長率降至3.42%,出口增速大幅放緩至11.62%,以新台幣計價僅1.05%;內需更迅速降溫,民間固定投資負成長11.9%;民間消費雖仍有3.14%的成長,但受最近經濟及股市不振的影響,民間消費增長已有滑落趨勢,明年經濟成長率“保4”並不樂觀。在選舉壓力下,馬英九當局已推出經濟景氣因應方案,但因可用的政策工具受到很大限制,預期效果相當有限。   

  社評指出,兩岸日益密切的産業分工,造成臺灣和大陸對外貿易及經濟增長間的高度連動性。日前《紐約時報》一篇有關《中國出口警訊》的報導指出,因大陸向亞洲各國採購本身無法製造的零組件、原材料及機械設備,形成供應鏈關係,讓各國也更依賴中國市場。大陸出口警訊對亞洲出口國是一項凶兆。
   
  而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占總出口高達4成,其中又以資通訊等高科技産業零組件及相關設備佔多數,在大陸加工後再出口,因而受歐美景氣的影響也最大。10月臺灣對大陸出口增長率僅8.5%,低於韓國的20.9%及日本的8.8%,顯示臺灣産品在大陸市場日趨不利的地位。   

  社論認為,面對新一波經濟風暴及歐美可能陷入“失落十年”,兩岸要有經濟共同體的認知,才能在長期調整過程中相互扶持,共創經濟願景。在對外貿易方面,臺灣和大陸均有向外開拓新市場的共同需求,若截長補短,相互合作,將可發揮最大綜效。最重要的是,兩岸應共同開展自由貿易,加速區域經濟整合。儘速落實推動ECFA後續協商,是第一步;大陸協助臺灣參與和東協國家區域自由貿易整合,是第二步;兩岸共同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是第三步,此外,大陸或可以兩岸四地、新加坡等形成的“大中華經濟圈”為基礎,加速催化“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形成。   

  其次,大陸正全力推動産業的升級換代,與臺灣合作取得關鍵技術及人才,成為大陸的快捷方式,但相對上,大陸産業升級對臺灣出口亦形成更大競爭壓力。因此,雙方産業政策的協調極有必要。現階段可以透過兩岸經合會加強對溝通對話,建立基本共識,以為更高層次的政策協調鋪路。   

  再者,兩岸在金融上加強合作,包括加快互設據點的步伐,建立貨幣清算機制,換匯合作及爭取臺灣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等,亦有助在經濟風暴中支撐臺灣經濟的力量,儘速付諸行動,才是體現兩岸互利之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