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ECFA助力臺灣電影

2011年11月24日 09:0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11月22日開始,一連3天2011“金馬創投會議”在臺北舉行。據臺灣媒體報道,臺“新聞局”此次提供“百萬首獎”,希望透過提供資金和創意結合,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創意參與。 

  臺灣金馬影展主席侯孝賢在會上這樣説:“今年金馬獎入圍影片票房都很好,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後影響很大,臺灣影片的任督二脈通了。”

  今年,臺灣本土電影光芒閃耀,口碑票房雙豐收。《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影片在臺灣票房過億元(新台幣,下同)。小製作《那些年》更橫掃香港影市,成為香港年度票房最火的華語片。

  會議的召開,島內又掀起了討論熱潮。有媒體想到了10年前,那場關於“臺灣本土電影有沒有明天”的討論。當時,臺灣本土電影在好萊塢電影工業與香港片進軍下,幾乎找不到自己的市場。

  自2008年《海角七號》吹響了臺灣電影崛起的號角之後,近年來,一度沉寂的臺灣電影不斷推陳出新。侯孝賢在會上説,金馬創投一年比一年好,已令人清楚感覺到臺灣在華人電影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影評人眼裏,臺灣電影崛起並非虛火,而是腳踏實地的“有料”。其一,影評人云飛揚認為,導演的代係“換血”是重要因素,“70後”導演成為主力,主演及觀眾同為年輕人,銀幕內外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成長記憶和審美情趣。其二,被稱為臺灣電影“監製一姐”的李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臺灣電影圈從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明星。“但是今天我們有了,而且都是年輕一代。新人演員集體爆發力量”。其三,雲飛揚還指出,和過去的臺灣影片相比,當下的臺灣電影主題更貼近主流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再以所謂的文藝片來進行自我放逐,觀眾多能感同身受。

  臺灣電影變了。對於未來,侯孝賢顯然很是樂觀,他説,ECFA生效對臺灣電影助力很大。

  ECFA實施後,大陸對臺灣11個服務行業擴大開放,其中一項就是大陸方面將取消“臺灣華語電影片進口大陸配額限制”,臺灣電影將不再受大陸每年20部引進片進口配額的限制。凡是大陸同意在臺灣註冊的公司所拍攝、擁有50%以上著作權的華語片,經大陸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後,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均可在大陸發行放映。

  對於臺灣電影的發展來説,市場可能是一個瓶頸。臺灣導演黃玉珊説,大陸電影産業發展迅速,市場廣闊,去年大陸電影票房收入約101億元人民幣,而臺灣一年通常才僅約50億元新台幣。但是,ECFA簽署前,臺灣電影在大陸是當作進口片來處理的,而每年的進口片是有配額的,它需要和《變形金剛》這樣的歐美大片競爭。

  “ECFA的實施為臺灣電影提供了廣闊的放映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兩岸不斷加強影業合作,可以幫助臺灣電影人進入更廣闊的華語片市場。”黃玉珊説,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怎樣和大陸影視界加強合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