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兩岸關係情義重於利益

2011年11月03日 08:0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為什麼要發展兩岸關係?長時間以來很多人的論述掉進了“錢眼”,因為“三通”降低了運輸成本,因為ECFA減免了關稅,因為開放大陸游客拉動了觀光,因為開放陸生緩解了高校過剩……所以才要兩岸和平,發展兩岸關係。近日,星雲大師在高雄佛光山與臺灣媒體餐敘時一語點醒“錢中人”:“(兩岸之間)要有愛才能和平,這個愛不是從利益上去建立,而是要真正從情義上去建立。”

  情義,這個詞已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日漸邊緣,淪為黑幫電影中的亮點。10多年前閱讀美國短篇高手雷蒙德卡佛的小説《離家這麼近有這麼多的水泊》,講3個釣魚的夥伴發現水中浮屍後,依然按計劃喝香檳、講黃色笑話、伴著浮屍露營……其間散發出的冷漠令人齒寒。更糟的是,這不是遠在美國的故事,現在,類似的事情就在我們的身邊真實發生,路邊、職場、家庭、社會……有時像小説裏寫的,除了利益,“人們已經不再關心其他人出了什麼事”。

  有些人在兩岸關係中也陷入“講金不講心”的集體無意識,島內從高官到百姓,談到兩岸關係,很多人開口閉口都是賬本,一番佔便宜的經濟道理,有的媒體跟在大陸游客後面記賬,每日一報“消費了多少多少”,消費多了是“囂張”,消費少了是“開放大陸游客無益”,這樣的氛圍無形中塑造了小市民的社會心態,好像兩岸關係主要是金錢關係。

  以利益誇耀兩岸政策的成績能最快聚攏人氣,但最快的也可能是最短視的。兩岸關係不是錢買的。官員的金錢邏輯,如果示範給社會,好像兩岸關係就是金錢關係,那脆弱將如影隨形。有關係則有矛盾,如果矛盾出現了,如果利益回落了,那兩岸如何走下去?又如何支撐兩岸關係的發展?在沒有情義的環境中,矛盾會被放大,心態極易失衡,小人喻于利,利盡則人散。那時,不僅“政績”無從談起,兩岸關係也陷入泥沼。

  兩岸關係事涉兩岸,殘殺、離亂、隔絕的痛苦所去不遠,要永遠剷除民族的悲劇,決策者要有跳出眼前利益的義,老百姓也要有以同懷視之的情。兩岸的情義是同文同種同族的相通,也是走過不同的來時路的傾聽理解,是隔絕多年後的包容擔當,是希望你好我也好的了解與信任。

  謝謝星雲大師的開示。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兩岸關係從來不是一方的,而傾聽、理解、包容與擔當也都是雙向的,情義二字需要我們共同修行。(陳曉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