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島內對高學歷博士保護過甚

2011年10月21日 17: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為了解決臺灣島內本土博士供過於求的失業問題,臺灣有關部門正在規劃“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産業方案”,由臺當局每人每月補助3萬元(新台幣,下同),鼓勵企業與大學合作研發,聘用博士後研究員到業界,起薪不得低於57600元。對這個俗稱“五十七K計畫”的政策,臺媒《中國時報》21日社論認為有很大討論空間。  

  社論説,島內高等教育在近10多年快速擴充,根據教育部的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間,僅博士就由1.6萬增加為3.4萬,增加超過一倍。正面看,臺灣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幅增高,島內人力素質因而提高,應該值得肯定。但如果學位提升,人力素質卻未相應升級,則變成一種“文憑的通貨膨脹”。遺憾的是這幾年的確存在著文憑通膨、教育資源錯置及浪費的現象。特別是島內本土博士失業問題日益嚴重,甚至逼著臺當局要出面“概括承受”。  

  社論説,念任何學位者,最後終究要畢業進入職場;博士畢業後的去路,一是繼續留在大學或到研究單位,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一是投入企業界,工作內容可能還是研究,但也可能是其他生産線等工作。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大學教職或研究單位的需求有限,這個窄門是越來越窄;任何一個大學有教職出缺,往往是上百名博士爭搶。而島內大學在經過多年的增設後,明顯是過量且浮濫,教育部門政策也傾向逐漸緊縮,未來這種教職只會越來越少。  

  投入企業界工作,一來有不少博士的所學與企業需求不符,或其期望的待遇與企業的評價有落差;二來大部分博士生仍以大學與研究單位為第一優先,任職企業界的利潤導向與壓力,未必能為這些高等人力所接受。最後是進大學、研究單位窄門無望,入企業雙方期望又有落差,結果就造成嚴重的博士就業問題。  

  社論説,島內不少博士生畢業後,寧可繼續留下作博士後研究;金融海嘯後,臺當局為解決博士生失業問題,又放寬博士後研究申請的限制。過去補助的博士後研究不到千人,現在已經增到2千5百多人。換句話説,島內博士畢業生幾乎等於是納稅人養。  

  社論説,這種作法引發的問題,先是排擠其他研究計劃經費;再者,淪為“為了養博士而養”,而非確實有需求才養,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三來,這種政策未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矯正教育資源的誤置。現在,為了解決博士後研究者過多的負擔,提出的“五十七K計畫”,由臺當局補助企業聘用特定人,更值得討論。  

  如果臺當局能以博士生失業嚴重,因此補貼企業雇用,明天是否能以某科系失業嚴重,也針對聘用此科系之企業作補貼?甚至,某大學畢業生失業率較高,是否也能師法此案?  

  社論説,博士失業問題,有相當部分是來自觀念的問題。臺灣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説,臺灣培養很多高學歷者,但既無實務經驗又不願屈就低階工作,讓失業與缺工問題並存。  

  社論最後説,治本之道,還是拿掉臺當局的保護,讓市場決定不同學歷、不同專長、及不同個人的市場需求;這些市場資訊,最後會回饋到教育資源的分配上,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