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議場“打架式”再度“揚名海外”

2011年08月17日 09:0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最近評點全球最無能議會,臺灣榜上有名,理由是臺灣“立法院”陷入惡鬥,時常上演肉搏戰。追其根源,只能怪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咄咄逼人,時不時上演“人頭不夠,拳頭充數”的場面。 香港《大公報》16日刊載評論文章指出,暴力橫行“立法院”,與黑道人物通過選舉加入政壇,不無關係。除了博出名、本性難移等因素外,像陸生赴臺、ECFA等有利兩岸交流和臺灣經濟發展的舉措,民進黨全然反對,墜入“逢中必反”的惡性迴圈而無法自拔。

  全文摘編如下:

  正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最近評點全球最無能議會,臺灣榜上有名,理由是臺灣“立法院”陷入惡鬥,時常上演的肉搏戰比議事活動更有名,且政黨之間很難找到合作事例。

  常關注臺灣新聞的讀者都知道,該雜誌所言非虛。每當“立法院”有重大法案需要表決時,民進黨“立委”多要打上一架,輕則惡語相向,鞋子便當滿天飛;重則拳打腳踢,流血挂彩送醫院。臺灣“立法院”這種“打架式”的議政不僅令島內民眾嗤之以鼻,而且還早已“揚名海外”。

  事實上,在2008年10月的“教育委員會”中,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掌摑國民黨“立委”洪秀柱;去年4月,在討論開放大陸學生赴臺的法案時,民進黨“立委”為了阻撓法案通過,捂住主持人國民黨立委趙麗雲的嘴,不讓她宣佈開會,最後竟然勒昏了趙麗雲;同年7月召開臨時會審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立委們”一開始就爆發口角,繼而動武,混亂中數名“立委”血濺議場。

  島內“立法院”的“暴力問政”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據説,當時的民進黨“立委”朱高正跳到主席臺前毆打了當時的“行政院長”劉闊才,從那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立委”在議事廳打架,好似家常便飯。主要是民進黨“立委”先動手,甚至有一次“立法院長”動用“警察權”將所有民進黨“立委”趕出了“立法院”。民進黨“立委”之所以在“立法院”咄咄逼人,是因為勢單力薄。在歷屆“立委”選舉中,泛綠的席次總是比泛藍少,在表決議案時處於不利形勢,於是“人頭不夠,拳頭充數”。

  臺灣“立委”每次打架,都會成為鎂光燈的焦點,於是有“立委”靈機一動,發現這原來是一個提高知名度和曝光率的好機會,於是事前各方商量好程式,衝突當天大家都穿上球鞋,鏡頭前喊打喊殺,散會後相邀喝茶。

  此外,暴力橫行“立法院”,與黑道人物通過選舉加入政壇,不無關係。在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黑道進軍政壇的風氣相當盛行。當時有資料顯示,臺灣平均每三位縣市議員中有一個是有黑底的,一些勢力更大的黑道大佬還當上了“立委”,但也把彪悍的江湖作風帶進了“立法院”,把嚴肅的議場變成“打鬥場”。

  除了博出名、本性難移等因素外,高度對立的政治態勢是藍綠惡鬥的深層次原因。像陸生赴臺、ECFA等有利兩岸交流和臺灣經濟發展的舉措,民進黨全然反對,墜入“逢中必反”的惡性迴圈而無法自拔。因此,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若不作出重大調整,“立法院”便永無安寧之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