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教育交流 臺灣應有産業定位

2011年07月20日 14: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日前刊出社論説,兩岸同文同種的這一優勢,從經濟性的角度來看,就是要體現在更深入的交往與交流中,愈是如此,愈能凸顯相互間的同根生優勢。因此,臺灣當局宜審慎盤點現有高等教育的資源,從産業角度出發的兩岸交流政策,才可以走得長久,也對教育有益。

  文章摘編如下:

  馬英九當局在兩岸政策上走向開放是非常明確的,同時各界期盼的陸客個人遊已付諸實現。接下來兩岸人民間的進一步交流,恐怕需要回到教育這個課題上,如何有序的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應該也要排上議程,使得同文同種的學子們,可以在和平的教室中相互學習,減輕未來彼此不能和平互動的疑慮。

  其實,兩岸人民間的自由往來,若按停留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開會、考察、旅行、訪問、訓練、教育、工作、移民等。這些項目大多已漸次開放,但若就未來容納人數與停留時間所能産生的産業效果言,教育是除了觀光旅遊外,可以為臺灣內需創造可觀的一環,臺灣的當局應該要有前瞻性的視野加以規劃推動。

  兩岸同文同種的這一優勢,從經濟性的角度來看,就是要體現在更深入的交往與交流中,愈是如此,愈能凸顯相互間的同根生優勢。因此,在個人遊開放後,下一個可以為兩岸長久和平相處奠下深厚基礎的工作就是教育的交流。同時,要有效縮小兩岸人民間相處的摩擦,容忍彼此間價值、文化的差異,把相互可能的競爭導入和平、有序的框架,長期停留的教育可能産生的效益必然最大,甚至也在兩岸未來長久和平發展上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

  同時若就産業化的角度來看,規模和供需條件是重要的前提。准此,大陸高教體系的供不應求,基本上就像其都市化不足,尚有近乎無限發展潛力是相類似的。但其鄉鎮化、都市化卻是必須在地進行的長期發展工作,教育的供需調節則可以藉由“教育輸出入”來調節。亦即大陸教育的供不應求,臺灣可以成為最具可行性的替代供給,這對少子化的臺灣,更具有意義。

  臺灣教育體系固然有若干問題,但也持續進行必要的反省與改進中。然而過去十多年教育開放的大政策下,卻出現了史無前例的供過於求的現象,因此,後續的教育改革中必須同時設法把此一供需嚴重失衡的問題作嚴肅的處理,否則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可能出現沒有産業依託的窘境。體認兩岸教育供需的失衡,並據以作為兩岸教育開放的環境條件,進而提至兩岸經濟合作的平臺去認真討論,應為當務之急。

  臺灣許多內需産業,受限最大的就是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因為企業要作大、作強的先決條件就是規模。同理,教育産業的發展也要有足夠的需求來支撐。早期受限整體經濟社會的資源限制,所以教育一直在供不應求的條件下發展,這也是升學主義最大的溫床。如今在十多年高教供應量大幅擴充下,再加上少子化的因素,一下子就由供不應求轉為供過於求。這種過剩的高教資源投入,卻是用來作為以大陸學生促進臺灣教育産業發展的契機,臺當局宜加以慎重把握。

  因此,臺灣當局宜審慎盤點現有高等教育的資源,以“教育輸出”(亦即引進“外籍學生”,尤其是大陸學生)作為下一個階段臺灣高教産業發展的重要依據。過往數年臺灣高教所導入的評鑒制度,固然有過於僵化,無法使各校形塑特色的缺失,但卻也是高教品質提升的具體作法。

  如果再有陸生作為規模化發展的前提,那麼臺灣教育成為具有區域市場競爭優勢的産業,指日可待。也只有在這種産業化基礎上所孕育出來的名校,才是具競爭力的卓越大學,這正是提升臺灣高教品質的重要突破口。這種從産業角度出發的兩岸交流政策,才可以走得長久,也對教育有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