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陳水扁寫專欄:聲名狼藉 只是徒勞

2011年06月27日 10: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陳水扁近日毛遂自薦要替《壹週刊》寫專欄,不獲臺北監獄批准,引起一番爭議。香港《大公報》25日刊載評論文章指出,扁首篇專欄就涉及政治和選舉等敏感議題,當中不無煽動性語言和個人歧見,違反有關原則,當然不獲准“出街”。民進黨叫嚷“限制言論自由”云云,不過是廉價的挺扁口號。文章直言,扁希望找到一塊輿論陣地,發揮挺蔡反馬的效應。不過,扁已聲名狼藉,不管如何折騰,也是徒勞。

  全文摘編如下:

  “沉寂一時”的陳水扁近日又成為臺灣媒體追逐的焦點。事件主要源於他毛遂自薦要替《壹週刊》寫專欄,但不獲臺北監獄批准,遂引起一番爭議:民進黨叫囂“白色恐怖復活”,攻擊馬當局“限制言論自由”;國民黨則反批扁不好好在獄中反省,去當專欄作家,根本就是“不務正業”。

  據島內“監獄行刑法”有關規定,“受刑人撰寫之文稿,如題意正確且無礙監獄紀律及信譽者,得准許投寄報章雜誌”。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澎湖縣鼎灣監獄為了豐富犯人的生活,特地請媒體記者開班教寫作,果然在獄中掀起一股讀書、寫作的風氣。幾年後,“監獄寫作班”的學員不僅在臺灣各類文學創作、徵文競賽中屢獲佳績,而且還出版了《高墻裏的春天》等好幾部作品。

  可見,在牢中服刑的犯人可以向外投稿,而且也受到獄方鼓勵。然而,犯人畢竟是受管制之人,服刑期間會喪失一些基本權利,如生活、言行均受管束。雖然可對外發表文字作品,但在主題和內容上要經審批,須符合“不涉及個人官司,不做人身攻擊與謾罵,不為特定人士宣傳”等原則。以往犯人的作品以童年回憶、生活瑣事為主,文藝味濃、措辭溫和,但扁首篇專欄就涉及政治和選舉等敏感議題,當中不無煽動性語言和個人歧見,違反有關原則,當然不獲准“出街”。民進黨叫嚷“限制言論自由”云云,不過是廉價的挺扁口號。

  陳水扁在羈押期間筆耕不輟,其目的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以爆料的方式維繫所剩無幾的影響力。他卸任前曾説過,不當“總統”時最想幹的事情就是當記者,因為知道太多機密、政治秘辛了,信手拈來,每一篇都應該有震撼性。入獄後出版了三本書,還每週在“蓬萊雜誌”網站上發表“阿扁札記”專欄。他甚至為了嘩眾取寵,不惜在書中大爆女兒情史。但其作品一般,“處女作”“臺灣的十字架”據説印了三萬多本,但第二本書“關不住的聲音”銷量只有數千本,此後扁係人馬也不再宣揚新書的銷情了,想必是不願自曝其短。

  儘管影響力迅速消退,但扁仍“垂死掙扎”。雖然《壹週刊》曾大爆扁家弊案醜聞,但扁主動要求為其寫稿,扁的算盤是借該週刊的知名度挽回人氣,因此不計前嫌。

  扁如此費煞心思,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總統”選戰即將開打,倘若民進黨能東山再起,重奪執政權,“特赦”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即使不獲“特赦”,自己人執政,在獄中也可享受更多“特權”。扁希望找到一塊輿論陣地,發揮挺蔡反馬的效應。不過,扁已聲名狼藉,不管如何折騰,也是徒勞。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