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食品安全管理應趕快上緊發條

2011年06月13日 14:5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塑化劑污染風暴使得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谷底。臺灣《聯合報》12日刊載社論指出,食品大廠如果珍惜品牌,理應將食品安全視為整個生産作業的最高準則,嚴格為自家産品把關,更不應為了節省成本而購用不合理低價的原料,增添風險。當然,衛生主管機關才是改善食品安全最重要的關鍵。在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加重不法商人的罰則之際,主管機關也應即速促成DEHP的毒化物排行升級,俾便加強管理,強化現行對上市食品的抽檢作業,使不法的食品添加物無所遁形。

  摘要如下: 

  塑化劑污染風暴不斷擴大,島內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谷底。 

  雖然在事件發生後,檢調加快腳步查緝不法,衛生主管機關立即公告了處理原則,立法部門更火速通過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部分條文,加重對不法黑心商人的罰則;但不可諱言的,這些亡羊補牢的措施顯然未能消除許多民眾心中的疑團:為什麼有毒塑化劑可以在食品市場橫行幾十年,遲至今日才檢測出來?何以連一些知名品牌大廠也涉入其中?這真的只是偶發事件嗎? 

  衛生主管機關對食品添加物雖採正面表列方式管理,但食品工業日新月異,添加物幾乎不可能完全控管,部分原料商難免使用表列之外的添加物,增加商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塑化劑DEHP只是其中之一,而臺灣遲至1999年才將DEHP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 

  換言之,在化學添加物充斥食品市場的情況下,毒塑化劑風波實不應視為偶發事件,偶發的只是DEHP已列為毒性化學物質。內行人僅使用多種化工原料加水,即可調出色香味俱全的飲料及湯品,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網路傳言市面上有茶飲店直接購買化工原料製作飲料;這些化學添加物目前或許合法,如DEHP在1999年以前亦“合法”,但誰知道什麼時候科學研究會證實它有礙健康?誰知道多種化學添加物混用後對人體的影響?誰又知道下一個毒塑化劑風暴何時爆發? 

  在遭DEHP事件波及的商家中,確實可能有些攤商是因不知情而成為受害者;但一些知名大廠也聲稱是受害者,委實值得深究。食品大廠如果珍惜品牌,理應將食品安全視為整個生産作業的最高準則,嚴格為自家産品把關,更不應為了節省成本而購用不合理低價的原料,增添風險。 

  當然,衛生主管機關才是改善食品安全最重要的關鍵。DEHP目前雖已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需受毒化物管理法的規範,但製造、使用、貯存及運送等都不需要設置專業技術人員管理,難免造成控管的漏洞。在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加重不法商人的罰則之際,主管機關也應即速促成DEHP的毒化物排行升級,俾便加強管理。 

  再者,市面上的化學物質多達十萬種,其中不乏具毒性者,但目前當局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只有271種,而其中78種屬於管理鬆散的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在這次毒塑化劑風暴中,DEHP固然是主角,其他許多毒性化學物質同樣有機會造成食品安全的顧慮,當然不應忽視。 

  更積極的作為是,強化現行對上市食品的抽檢作業,使不法的食品添加物無所遁形;但在目前,各縣市的稽查及檢測人力嚴重不足,使這項最後的把關形同虛設。 

  食品安全一向備受多數民眾關切,豈容亮起紅燈?何時我們才能重拾以往對臺灣食品的信任,何時才能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呢?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