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個人遊將促成兩岸“和為貴”的共同價值觀

2011年06月13日 11: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在12日上午召開的第三屆海峽論壇大會上發言時宣佈,大陸居民赴臺自由行將於6月28日正式啟動,首批試點城市是北京、上海和福建廈門。臺灣《工商時報》12日刊載社論指出,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將改寫兩岸關係生態,並重組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構。它是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個人遊實施後,兩岸雙方社會不久就會形成一種“和為貴”的共同價值觀。

  全文摘編如下: 

  醞釀多時的“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終於在日前正式宣告開放。根據兩岸雙方達成的協議,自本月底開始,大陸北京、上海、廈門三個城市的居民,將可個別自行申請赴臺旅遊,每次停留期限最長15天。 

  這項開放舉措,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頗為深遠。甚至,由於它會促成兩岸民眾在臺灣作自由互動交流,料將激發出兩岸社會價值觀的“矛盾統一”,進而重新型塑兩岸關係。  

  換言之,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將改寫兩岸關係生態,並重組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構。它是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  

  從歷史經驗看來,民眾的需求與看法,恒常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力量。1987年臺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主要動力是老兵及其家屬有強烈的探親願望。而探親之開放,迅速帶動了臺灣社會各界人士登陸旅遊、考察、經商的熱潮。透過這樣的登陸實地接觸,臺灣社會很快地了解了大陸的真貌,因而能擺脫過去主觀上對大陸的浪漫憧憬或惡意“抹黑”,轉而以理性態度來面對大陸。其中最重要的是,發現大陸商機無窮,足以與臺灣互補互利,甚至由此衍生出“兩岸和則兩利”的價值觀。  

  這項價值觀,對過去十幾二十年的兩岸關係,發生了很大的穩定作用。乃至於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導致兩岸政治關係緊張之際,臺灣民眾赴大陸旅遊、投資經商者仍絡驛不絕。在這種情況下,兩岸關係不管風吹雨打,依然維持著強韌的紐帶。即使有時臺灣海峽硝煙瀰漫,但兩岸的社會交往依然綿延不絕。此一因素,也是2010年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民意基礎。換言之,臺灣民眾對大陸的理性認知,及對兩岸“互補互利”的願望,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力量。  

  從這個角度看,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的開放,將使臺灣方面上述的民意,經受陸客的考驗及“背書”,其對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更有幫助。人們可以想見,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之後,其透過與臺灣民眾的自由交談,當可深刻體會臺灣方面既有的“兩岸觀點”,諸如兩岸和平最珍貴,兩岸共同發展最有利等。特別是,個人遊的大陸游客如到“綠色執政縣市”,也會發現,當地民眾儘管政治立場有差異,但其對大陸來客的態度仍普遍是有禮、親和甚至是親近的。  

  因此,在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實施後,可望兩岸雙方社會不久就會形成一種“和為貴”的共同價值觀,而對兩邊政治人物的思維帶來正面的影響。現在兩岸雙方都還有一些“鷹派”政治人物,但將來如兩岸民眾相處融洽、密切投合,甚至進一步有了利害與共意識,則兩邊那些鷹派人物的“用武”空間自然會減縮,使兩岸和平發展的趨勢長久延續,併為雙方帶來最大的共同利益。這是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開放政策的最大效用。  

  但嚴格説來,兩岸社會共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陸方人士的意見也同樣重要。換言之,該價值觀的形成,要兼融並蓄兩岸這方面的元素,不能因直認臺灣的就是最好的,就要對方一味加以認同,而是要以開放的心胸,儘量吸收對方提出的有益看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