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獨”派欲斷臺灣文化的根 註定失敗

2011年05月30日 09: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的網站上有個笑語,“南部深綠支援者去到廈門觀光時,很驚訝的‘發現’:怎麼這些中國人個個會講‘臺語’?”香港中評社5月30日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對於近日臺灣深綠挑起的所謂“臺語”與閩南語之爭,這個笑話的諷刺力度相當大。

  挑起“臺語”與閩南語的爭議,是島內“獨”派“去中國化”的動作之一。臺灣的教育主管部門日前將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臺語”課程改為閩南語課程、“臺語”認證改為閩南語認證,一批“獨”派團體馬上“起乩”,跑出來“抗議”,認為閩南語是歧視稱呼,要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開道歉,並立即將閩南語改為“臺語”。

  評論説,在政治挂帥的臺灣,只要掀扯到政治,很難理性談論問題,但不管“獨”派怎樣反對,在學術上,也無法改變所謂“臺語”是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閩南片屬下的一種子語言的事實,所謂的“臺語”裏有漳州、泉州和廈門三種腔調,就足以證明。

  雖然面對這種學術上的現實,但“獨”派還有人硬拗,已有很多荷蘭、原住民和日本的詞彙融入“臺語”,與閩南語已經“不同”。這種説法更好笑!有詞彙不同,就能推翻大部分的詞彙相同、溝通沒障礙的事實嗎?在東南亞流通幾百年的福建話(閩南語一種),融入的外來詞語也很多,但從來沒有當地華人會説“因為有詞彙不同,我們講的已經不是福建話”。美國、澳洲的英語,與英國的英語,在口音和用詞彙也有差別,但它們仍是“英語”。

  把臺灣閩南語“本土化”成“臺語”是“獨”派“去中國化”的一個大動作,目的是要“切斷”臺灣與中華的民族文化歷史淵源。除了要把臺灣閩南語定名為“臺語”外,極端“獨”派人士還在“推行”臺灣閩南語文字“羅馬拼音化”,逐步“消滅”從“外國”來的漢字。
 
  不過,看到那種不倫不類的所謂“臺羅字”,有網友就嘲諷説,“臺羅文”很搞笑,用漢字表達就是“依附在外來統治階層”的文字,用羅馬字母取代注音符號就算是“臺語文”,“這不知道是哪國的邏輯?羅馬字母不是‘外來’的嗎?”

  這種所謂的“臺羅文”,在中華文化深厚的臺灣,搞了近二十年,也只在極端“獨”派的小圈子裏使用。而“臺羅文”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閩南語有文讀音、白話音,而且臺灣閩南語也有很多方言,發音有差異,不同地域的人,不一定能看得懂。

  事實上,“臺語”一詞在綠營內部也不能統一口徑,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援,尤其原住民和客家族群,認為這是“大福佬沙文主義”在搞“去原住民化”和“去客家化”。
  
  面對越來越失去理性的“去中國化”,連“獨”派陣營裏面都有人看不下去。在深綠的論壇上,有不少理性者與極端“去中化”者開杠。理性者認為,“搞這種‘去中國話(化)’的雕蟲小技,是誤入歧途,只會降低格調。有人發貼説,與其看到羅馬字一樣要頭痛,臺灣人還寧可直接學習英語,這樣對臺語根本幫助不大,寧可繼續使用漢字,把自己變成四不像,自己的語言又只剩下發音(羅馬拼音)的功能時,“臺語文化”還算是真正的“臺語文化”嗎?

  臺灣文化的根源是中華文化,“獨”派企圖切斷臺灣文化的根,妄想建立一種無根的“本土文化”,那註定會失敗。“去中國化”最後只會作繭自縛,每次“去中國化”,只會提醒臺灣人一次,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連鍵千千萬萬,一旦切斷,臺灣文化的內涵還剩下什麼?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