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選舉強人 吳敦義朱立倫應多點專業考量

2009年09月08日 10:15:00  來源:
字號:    

  熒光幕前,眾家名嘴們還在口沫橫飛,痛罵“內閣”改組劉兆玄不辭之際,電視滾動字幕已經打出幾個震撼臺灣政壇的大字:“劉兆玄請辭獲准”!名嘴們還來不及撿拾跌破的鏡片,只能錯愕的承認,劉兆玄果然是號人物。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説,人生就是這樣,政治往往也是這樣,失去的,才突然回神發覺,原來他還不錯。但是,來不及了。一個專業團隊,終究不敵政治算計、不敵選舉考量、不敵重大災難累積的龐大民怨。劉兆玄行政團隊號稱博士團隊,多數是專業官僚出身的老將,他們什麼都懂,就是不懂民意氣候;但是,他們也有專業官僚的骨氣,非常知道去留之間,背影的重要。

  劉兆玄早在“八八水災”釀成民怨前就已向馬英九口頭請辭。劉兆玄勉力留任,為的是撐住災後第一個月的救災重建期。在過去三個星期時間中,劉兆玄承擔無數罵名,他一句話不説,甚至和多數決定離開的主管部門負責人合演這齣戲,為的只是避免更多改組傳言或謠言,打擊災後同樣受重創的行政團隊。

  文章稱,時代確實不一樣了,蔣經國時代或李登輝前期出身的財經科技官僚,有專業、有執著,卻缺乏民選的洗禮,他們自認救苦救難,民眾卻覺得他們高高在上;害羞于張開雙臂擁抱群眾的人,得不到民眾熱情回應,只能黯然離開政治舞臺。

  但是,這1年3個月,這個財經專業團隊,的確做了不少事,兩岸三通直航、經濟鬆綁、順利參與WTO“政府採購協定”和世衛大會、推動縣市升格、更沉穩因應讓臺灣度過全球金融風暴。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無視政治算計的劉兆玄在短短的時間裏,讓臺灣重新回味一個不談政治、不想選舉的年代,可以做多少事。1年3個月的時間,太短了,但是,天災非人為可以控制,面對天災的反應與民眾期待有落差,毅然選擇離開,也不必有遺憾。

  劉兆玄請辭獲准同時,馬英九辦公室宣佈“正副院長”分別由“立委”吳敦義、桃園縣長朱立倫接任。這兩位身負組閣重任的正、副行政首長,和劉兆玄特性迥異,兩人都是民選出身,政治身段柔軟,選舉戰鬥力特強。簡單講,劉兆玄不諳民意氣候的弱點,在吳、朱身上可以得到9成9的補強,然而,長處也可能正是吳、朱的罩門。

  文章指出,吳敦義是蔣經國時代刻意栽培的精英,崛起于政壇甚早,歷練甚豐,卻在高雄市長選舉一役敗北,其中固然有所謂緋聞錄音帶的傷害,但很大因素還是與他地方經營著力不深有關。緊接著,政黨輪替,讓吳敦義失去在更高一級別歷練的機會。多數民眾對他的印像是選舉上能徵善打,政策上到底有多少遠見?卻是一片空白。朱立倫則是國民黨新崛起的中生代精英,政治世家的背景,讓他行走政壇省不少力;但是,除了為桃園招商,他的財經專業在他的“立委”與縣長經歷中並不凸顯。在臺灣最需要經濟轉型起飛的時刻,吳、朱兩人能否脫出政治框架,帶領臺灣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發展之路,是兩人最大的考驗。

  吳敦義和朱立倫出任行政重職,不能不體會此時此刻肩上要扛的重擔,遠遠超過他們過去的政治歷練。“八八”災後重建才開始,劉兆玄規劃的防災與重建機制,必須靠他們實踐;他們不但不能以選舉成敗做為政策的唯一指標,相反的,他們必須展現過去不被民眾看到的遠見。文章最後強調,重建兩岸互信從現在就要開始,選舉算計不能壓倒臺灣的整體利益,政黨壁壘不能阻礙施政,吳、朱必須謹記,他們不是執政黨的行政團隊,而是整個臺灣的行政團隊!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