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針對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表示,馬兼任後,黨政權力將完全集中,執政黨在“立院”的監督角色完全弱化,而在兩岸關係上,馬主席將強化黨對黨的角色,也將弱化“政府對政府”的協商角色,對兩岸關係發展不利。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對此指出,馬英九隻不過是兼任黨主席而已,為何説得好像世界末日快到了,事情真有那麼嚴重嗎?
蔡英文認為,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執政黨在“立院”的監督角色將完全弱化。擁有行政權的執政黨為了要凸顯執政成績,當然希望所提的法案能在“立法機關”全數獲得通過,以利於為繼續執政造創條件。因此,執政黨籍的“國會議員”若非對特定法案有強大選區選民的壓力而予以封殺外,通常會是執政黨所提法案的支援者,“國會”的監督角色原本就不是執政黨“國會”議員的責任。
尤其是“內閣制”及“雙首長制”的地區,行政與立法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若是執政黨的國會議員不支援執政黨行政部門所提的法案,國會多數黨執政就沒有必要性,因為若得不到同為執政黨之國會議員的支援,試問如何突顯執政績效?更何況就是因為理念相近才會成為同一黨的成員,所以在施政理念上的差距應不大,怎會為了監督行政部門而封殺原本就屬意的法案呢?臺灣的體制即屬此類,制度設計也是如此。
社論説,蔡英文留學英國取得博士學位,即使本身非學政治專業出身,但是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之下,多少應對於英國內閣制行政與立法的運作有所認識。英國執政與在野的國會議員分坐主席臺的兩邊,作為行政部門的影子內閣的背後支援力量,就是在各位其主。若是執政黨的國會議員倒戈反對特定法案的通過,對於內閣而言,是非常嚴重的事情,無異是對內閣進行不信任投票。蔡英文不能因為在野黨在臺灣“立法院”的力量不足,就認為執政黨應負起監督行政部門之責,這是強制度所難。
至於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就會弱化臺當局對政府的協商角色,則更是杞人憂天。社論指出,兩岸之間任何協商都需要“政府”的授權,若是沒有授權,任何協商都只是意見交換而已。兩岸論壇原本就是雙方民間交換意見的場域,所有牽涉公權力運作的議題,還是得回歸到當局正式的協商機制內,否則再多的意見交換,也無法具體落實為政策。坊間不是有種説法,馬英九兼任黨主席是為兩岸論壇降溫,因為短期內國共兩黨主席不易見面,蔡英文怎麼就沒看到這部分的意見呢?
以蔡英文本身的歷練,不應該沒有看到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執政黨在“立院”的監督角色完全弱化、“政府對政府”的協商角色弱化等説法的盲點,只是基於島內政黨競爭的考慮,刻意要凸出馬兼黨主席的不合理性。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執政黨的黨政運作更順暢,藉以展現全面執政的施政績效,為競選連任創造條件。任何偏離主流民意的作為,都是他極力避免的。
社評最後指出,馬英九兼任黨主席不是沒有風險,因為再也不能將執政失誤歸咎於黨政運作不順暢。若是執政黨的清廉形象在他兼任主席後沒有增加,他也要冒著因此減分的風險。實際上臺灣目前的政治體制運作已逐漸成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作為而有太大的影響與改變。蔡英文與其提出言過其實的批評,倒不如加速民進黨的改造,為該黨創造重新贏得選民認同的契機。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