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島內金融業佈局搶灘祖國大陸

2009年05月22日 10:3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隨著兩岸經濟交流的深入,金融業者相互交往也迫在眉睫。在第三次“陳江會”後,兩岸的金融業都在著手準備,搶佔先機。《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發表評論員署名文章説,島內金融業者得以快速“登陸”,體現出了大陸方面積極和開放的態度。

  評論文章全文摘錄如下:

  2008年12月,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提出包括促進兩岸金融合作、儘快商談建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監管合作機制和貨幣清算機制在內的“九項共同建議”。

  今年4月,兩岸金融合作是第三次“陳江會”的主要議題之一。

  5月17日,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在首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宣佈:“推動協商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大陸方面願意以積極和開放態度,與臺灣方面商談簽署符合兩岸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一系列的訊號,島內業者自有解讀。他們用新一輪的“登陸”佈局做了最好的注腳,以此表達對未來兩岸金融合作的期待和信心。

  期待登陸設分行子行

  “我們期待兩岸儘快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雖然目前相關的法規、政策內容還未出臺,但已經有人找到府來諮詢,我們也正在審慎評估。”臺灣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簡稱“中信金控”)投資執行長吳一揆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既樂觀又審慎。

  中信金控成立於2002年,公司轄下業務以銀行為主體,主要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簡稱“中信商銀”)成立於1966年,總資産規模達新台幣1.69兆元,居臺灣民營銀行之首。“進軍大陸的想法,公司早已有之。”吳一揆介紹説:“因為島內銀行機構數量多,競爭過於激烈,存放利差縮小,獲利能力降低。大陸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對很多臺灣銀行而言,意味著不可多得的發展機會。”

  但過往受制于兩岸關係發展的步伐,中信金控和其他臺資銀行一樣,進軍大陸的動作也僅限于設立代表處。2003年3月,中信商銀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吳一揆説,“目前已經有7家臺灣銀行在大陸設有辦事處,但是辦事處不能從事業務。所以我們都在等待兩岸雙方簽訂MOU。一但有關臺資銀行登陸開業的法規公佈,我們的目標有二,一是將辦事處升格為分行,二是希望在大陸設立子行,最好是二者並行,不行的話就子行優先。”

  眼下,兩岸金融合作的實質性突破正在醞釀,島內各大金融機構未雨綢繆,已經開始了先期的考察和規劃。其中也包括了富邦金控、花旗銀行等島內知名銀行。

  “我們在全球已有4家子行,希望未來在大陸成立的子行能成為我們最大的一家子行。”吳一揆充滿期待。

  受益的不僅是業者

  臺資銀行“登陸”,有何獨特的優勢藉以立足乃至紮根?

  吳一揆説:“儘管臺灣金融機構過往遲遲不能“登陸”,但大陸市場非常廣闊,我們永遠也不會嫌晚。而且與外資銀行相比,臺灣的銀行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臺灣銀行在服務文化上會有更強的適應能力,與其他外資銀行比,臺資銀行有比較固定的臺商客戶群,而且在服務品質和經營手段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談及“登陸”後的具體規劃,吳一揆表示,首先考慮的是服務台商,然後再逐步將業務範圍拓展至當地企業和居民。作為臺灣地區最大的發卡行,中信商銀也將把在大陸發展信用卡業務作為重要目標。此外,中信金控也不排除參股大陸銀行。

  事實上,臺資銀行的登陸,受益的遠不止島內的銀行業者。

  吳一揆進一步分析説,首先,在大陸的廣大臺商將會直接受益。雖然大陸不斷出臺惠臺措施,但不少在大陸的臺商還是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如果臺資銀行可以進入,臺商融資無疑將更加便捷。而且,過往很多臺商貸不到款,是因為大陸銀行無法得到臺商的資信證明,一旦臺資銀行可以進入,兩岸業者開展合作,資訊交換管道通暢,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另外,臺資銀行在大陸開業,必然帶來它的資金、人才和管理經驗等,也勢必要在當地招聘人才,對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都會有拉動作用。”

  陸資來臺有可為

  在兩岸金融合作的議題上,陸資來臺也始終是個熱門話題。

  長期以來,在兩岸的經貿交流中,呈現出不對稱的局面。臺商在大陸投資如火如荼,大陸資金卻一直未能登臺。4月26日,為了推動大陸資本赴臺投資,第三次“陳江會”充分交換意見,達成了共識。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共識在島內得到了進一步落實。臺灣方面關於陸資來臺的一系列管理辦法已經或即將出臺。關於財務性投資,日前臺灣金融管理部門發佈了《大陸地區投資人來臺從事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管理辦法》,界定的大陸地區投資人包括大陸證券主管機關核準的合格機構投資者(QDII)等。關於來臺經營或直接投資臺灣的公司,臺灣經濟部門已經初步通過陸資來臺許可辦法及陸資開放項目,預定本月公告,最快6月就可開放陸資登臺。

  對於大陸金融機構未來可能參股臺灣金融機構,吳一揆同樣持樂觀態度。他説,中信金控對於引進志同道合的策略投資人一直持積極態度。而且,中信金控已計劃將額定資本額從1000億元新台幣大幅提高至1500億元新台幣,新增的這500億元新台幣當然不排除陸資,“畢竟現在大陸資金已經可以在臺灣進行財務性投資,我們的態度樂觀並開放”。

  對於大陸資金到臺灣進行“實質性”投資,吳一揆的態度同樣是樂觀和開放的:“陸資登臺當然也會給臺灣的金融業者帶來商機。事實上,對於陸資來説,投資臺灣的空間還是很大的。當局的預算總是有限的,臺灣一些大企業集團雖然有資金在手,但一般不作跨行業投資。實力雄厚的陸資企業如果來臺,可以考慮這些營建類的項目。當然,前提仍是審慎評估。”

  “無論是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子行,還是陸資金融機構參股臺灣金融機構,對兩岸的金融業者而言都將是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兩岸金融業的大規模深入合作,不僅有利於業者,也必然會增進兩岸的互惠共榮。”吳一揆最後説。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