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打造臺灣真正無煙空間應多點同理心

2009年01月15日 08:46:00  來源:
字號:    

  為了加強保障民眾健康,臺灣新修訂的“煙害防制法”規範更為嚴格,實行以來對一般民眾的生活造成不少影響。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就長遠的正面效益而言,這是臺灣應該走的方向,不過,如果能讓執行標準更加明確,併為吸煙者留下一定空間,將更有助於長期貫徹。

  社論説,“煙害防制法”為煙品的使用與行銷設定了詳盡的限制,例如三人以上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醫院、學校、車站、機場、文教機構等也不得吞雲吐霧,商店不能公開陳列或促銷香煙,任何形狀類似足以誘人抽煙的物品也在禁止之列。對癮君子來説,這些規定嚴密繁瑣得彷彿天羅地網,幾乎找不到存活空隙。當煙癮來了想要哈一根時,往往繞街三匝無枝可棲,或者必須長途跋涉到路邊,一面在寒風中發抖,一面愈抽愈冒火。自“煙害新法”實施以來,許多煙客憤憤不平,覺得限制太多太嚴,不但為生活增添許多不便,也覺得受到不合理的歧視。不過是抽根煙罷了,又不是殺人放火謀財害命,為什麼突然變成千夫所指的全民公敵了?反彈的情緒不只來自抽煙場所大幅限縮,也來自被污名化的尊嚴受傷。

  君子們現在也許很反彈,但持平而論,禁煙規範之所以進一步擴張,也是出於對煙客及煙商的積怨反彈。由於過去反煙意識不張,禁煙法規寬鬆,在社會的寬容及不吸煙者的隱忍下,煙槍們習慣了想抽就抽,任性地置自己的煙癮于他人健康權益之上,還理所當然地以為這是自己應有的權利,一旦被削減便憤恨不平。但對於過去必須忍受二手煙的人,新的禁令保護了大家的健康,捍衛了呼吸乾淨空氣的權利,是遲來的正義,並不是對吸煙者的歧視。

  許多煙客質疑,臺當局準制煙、準賣煙,為什麼就不準吸煙?這其實是點到了問題的核心,其中確實有道德上的矛盾,而這也正是煙品産業的爭議根源。香煙是全球人類最大規模的自戕産品,但因為國際煙商財力雄厚、人脈亨通、錢脈豐沛,煙品又是各地政府的重要財源,制煙産業也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因此政府無力禁絕香煙。煙商明知香煙為害健康,卻為了賺錢,促銷遊説毫不手軟。以煙商強大的錢脈人脈,如果沒有公益團體持續推動反煙,光靠個別民眾自行勸阻他人的抽煙行為,根本是小蝦米對抗跨國大鯨魚,不可能為民眾維護一個清凈的空間。如今臺灣加強煙害防制工作是正確的作法,也是對民眾、對下一代更有利的政策,大家一起來支援配合。

  社論指出,其實現在最引發爭議的,是禁煙規定不夠完備明確,有些地方到底能不能抽煙,相關單位莫衷一是,有時還朝令夕改,今是昨非,例如到底學校醫院十公尺外或一人經營的雜貨店可不可以抽煙,沒個標準答案,搞得民眾無所適從,當然怨聲載道,把一部良法變成了惡法。徒法不足以自行,立意再良善的法令,如果無法落實執行,也是白搭。因此在執行細節上,“衛生署”相關單位與地方政府執行單位還必須加強溝通,作出個清楚的執法標準。

  另外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新法有禁無疏導,這裡不能抽那裏不準抽,但到底哪可以抽,煙客們得自己摸索,結果往往只是在碰運氣。儘管反煙團體可能希望讓癮君子無處可抽,最後大家乾脆都戒煙,但個人的生活習慣應該也有一點空間,如果禁煙法令規範得太嚴苛,讓大多數抽煙者無處生存,那麼可能就根本抗拒到底了。

  社論指出,如果我們希望“煙害防制法”不會在3分鐘熱度後不了了之,就不能只站在不抽煙者的角度思考,也必須替抽煙者想一想,考慮如何提供抽煙者一點空間,不要讓抽煙者可憐兮兮地流落街頭,也免得最後人行道成了雲霧區,反而對行人造成影響。煙害防制既然是對全民有利,就應該讓它能夠長久貫徹。而新法要能真正落實,必須讓吸煙者及不吸煙者都能在其中找到空間,陳義過高以致無法實現是不行的。現在新法才剛上路,相關單位必須再多費點心,才能為大家打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相關閱讀

煙害防制有賴多管齊下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