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年度流行語透視臺灣社會的逐步改變

2008年12月09日 09:22: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8日的一篇文章指出,《海角七號》雖然沒有如許多人所期望的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情片這兩項大獎,然而在近年來島內的政經紛擾情勢中,這部溫馨小品能夠創下近5億元的票房,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投射出臺灣人需要愛、夢想和機會的心願;而電影中茂伯一句“哇係國寶咧(我是國寶啦)”更成為今年度臺灣最夯的流行語,只要一講到“國寶啦”大家就會心一笑,在幽默中冉冉升起一份“自重重人”的情懷和意識。

  文章説,“流行語”來自大眾流行文化,或出自廣告,或出自電視,或出自電影;而一句話之所以能夠成為流行語除了傳媒的推波助瀾,也往往反應出當時當地的社會整體氛圍。幾年前臺灣曾流行“送你一支番仔火(指火柴),再加一桶汽油和一個雞蛋糕(指手榴彈)”。雖然這句話是出自某部連續劇,但是這樣一句帶著騰騰殺氣的話能夠大街小巷地流傳,也總有其社會背景條件。

  文章指出,必須承認,這些年來,臺灣社會是對立的,人心是浮動的,好像隨時隨地都處在一種“對決”的狀態:你想要挑釁我,我想要給你一點顏色看看,也難怪這句話一齣來很快就蔚為風潮,大人小孩都朗朗上口;在一個有事沒事就要“給人一支番仔火”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可想而知。 

  文章認為,“流行”其實反映的就是社會的集體價值觀,這個社會裏的人怎麼想、怎麼看自己、怎麼互相對待、怎麼相處,就會讓什麼樣的話成為流行語。讓人慶倖也安慰的是,臺灣終於從“給你一支番仔火”的社會進步到“哇係國寶”的社會,這個變化不可説不大,這表示臺灣個社會正在慢慢擺脫了仇恨、毀滅的負面思維,而走向尊重、珍惜的正面思維。

  文章最後説,當勇敢表明自己是“國寶”時,意味著人們的自我感覺良好,這份自信自重將是臺灣未來不斷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來源;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夠更進一步,不只認為自己是“國寶”,更尊重別人也同樣是寶貝、是“國寶”,那樣的臺灣將更和諧、散發更多團結的能量。從“番仔火”走到“國寶”,臺灣正在改變中。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