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華臺北”隊盡享禮遇與尊重 矮化從何談起

2008年08月12日 14:55:00  來源:
字號:    

  “北京奧運沒有矮化中華臺北代表團”,這是身為中華奧委會主席的“中華臺北”代表團團長蔡辰威對臺灣媒體訪問的回答。

  澳門《新華澳報》11日刊文説,“沒有矮化”的評語,是由中國國民黨的領袖或馬當局的官員作出,民進黨政客仍認定是“有水分”的話,那麼,由“中華臺北”代表團的負責人,以其親身的感受來作出此評價,民進黨政客應是無話可説的了。也就是説,民進黨政客的連日來喋喋不休的“矮化”問題,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只不過是民進黨政客們自己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偽命題而已。

  實際上,“中華臺北”代表團從一踏進北京的土地開始,就受到了恍如一家人的親切接待。從志願者們如同“星迷追星”般的熱情要求運動員們簽名,到奧運村村長陳至立以臺語問候運動員們,都無不體現了“一家人”的情懷和體貼。尤其是在昨晚的開幕式中,當“中華臺北”代表團進場時,全場九萬多觀眾全都自動地起立並熱烈鼓掌,是僅次於對東道主中國隊的最熱烈掌聲,甚至掌聲的明亮程度還熱烈于對“中國香港”代表團。這就充分顯示,不但是北京奧運主辦當局以至大陸官員,而且是一般大陸民眾,都並沒有“矮化”臺灣的運動健兒,而是以最熱情最誠摯的感情,來歡迎他們。所謂“切身感受”,這一點,臺灣的體育健兒們是充分感受到了。從螢幕上看,他們的臉上都寫滿了滿意、滿足,因而是滿面春風,完全陶醉於這種受到充分尊重的氛圍之中。那些懷有“酸葡萄”甚至是“得不到就索性一拍兩散”心態的民進黨政客們,隔空噴口水只能是自暴其醜。

  文章指出,來自臺灣地區的朋友們,在這場“百年奧運”盛宴中,確實是享受到了民進黨政客們所想像不到的禮遇。在10日中午人民大會黨內被形容為除了聯合國大會之外,全世界各國元首、首腦及王室成員最集中的宴會中,只有二百餘人獲得邀請出席,其中有一百多人就是包括美國總統布希、法國總統薩科奇、俄羅斯總理普京、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一百多位元首級政要,還有國際奧會主席羅格及各國奧委的負責人,堪稱是“中國第一宴”。在席位如此“緊張”之下,吳伯雄夫婦、連戰夫婦和宋楚瑜夫婦都是座上客,享受到了“元首”級的待遇。晚上的開幕式,吳伯雄等也被安排在胡錦濤座位後面的“元首區”,而且還享受到“免安檢進場”的元首級待遇。面對北京對臺灣賓客和運動員平等以至是超規格的禮遇,民進黨政客還能再把“矮化”叫得出聲嗎?

  更令人動容的是,既然全世界有過半元首前往中國出席奧運開幕式,胡錦濤等領導人也就必然要逐一會見,在短短的幾天內要都能會見一遍,可説是“工作量”甚大,據説將有七十多場,安排的密度也極高。對此,吳伯雄等人也已意識到,認為胡錦濤等領導人這幾天很忙碌,不一定需要專門會見他們。但胡錦濤仍是禮數做足,昨日中午的宴會結束後,立即分別會見並不具公職身份的吳伯雄、連戰、宋楚瑜夫婦,這使吳伯雄等人十分感動,吳伯雄只能以“辛苦了”來作為對胡錦濤的謝辭。這些,不但説是完全沒有“矮化”,相反還是使臺灣來的朋友享受到超高規格的禮遇。

  文章稱,尤其是胡錦濤在會見吳伯雄等人的所説的“我們臺灣的體育健兒,在比賽中一定會得到兩岸同胞,特別是大陸同胞的熱情加油,在主戰場作戰,臺灣選手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績”。連續多次使用了“臺灣”一詞,將民進黨政客喋喋不休的颳起的“一字風波”消散于無形。即使是民進黨政客原先以為大有文章可做的“中華臺北”代表團出場次序的問題,在經過了昨晚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實踐 ,也被人們認定是“無事找事”之舉。實際上,不要説是在事前眾多熟悉國際奧運史的臺灣朋友都已指出,奧運主辦國可以使用自己的文字,這是國際慣例,實際上有“中華臺北”參加的一九九零年的北京“亞運會”,就是以中文排序。而民進黨政客不但是反對以中文排序,甚至還要求“中華臺北”代表團改以“臺灣”為名參賽,這簡直就是無理取鬧。因為這涉及到“改名”問題,必須得到國際奧會執委會通過。何況,在當今國際社會上,對臺灣當局以“臺灣”之名參加國際活動的問題,都很敏感,認為這是“臺獨”活動,而紛紛避而遠之。君不見去年民進黨當局以“臺灣”之名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結果連原先的同情者甚至是支援者都改採反對態度。因此,民進黨政客的“口水”,也真的是如同唾沫那樣輕如泡沫,根本不值一哂。

  胡錦濤在分別會見吳伯雄、連戰、宋楚瑜時指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這一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兩岸同胞比以往更加熱切地期待增進相互了解,加深彼此感情,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兩岸的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妥善處理好存在的矛盾與分歧。我衷心希望,兩岸雙方積極面向未來,大力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實際上,在經過北京奧運的“盤整期”後,兩岸應當好好地總結前一段時間的會談成果及經驗,以求在北京奧運結束後,立即進入新一階段的兩岸會談,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妥善地解決那些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推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