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銀行需要提升新商品的開發意願與能力

2008年07月30日 15:19: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小社論説,臺灣投資市場一片愁雲慘霧,是危機還是轉機?願意往好處想的業者,要體認根本的問題:就算外商銀行的招牌被打上問號、産品不再是獲利保證,臺灣的銀行,有沒有取而代之的能力?
   
  從次貸虧損開始,傳出商品跌價或遭逢損失,連動債商品乏人問津,損失的,不僅是投資人的荷包,外商銀行在這一波動蕩中,賬面的虧損事小,投資人的不信任,才是難以弭補、前所未見的新災難。

  這會是島內銀行的機會嗎?小社論認為,彼此的“形象差距”拉近了,不代表島內銀行就能給人足夠的信任感。部分業者充其量,只是沒賣到地雷商品,做到了“避兇”,並沒有能力,提供投資人“趨吉”選擇;之所以避開風險,也非本身對風險掌控得宜,説不定運氣成分更大些。

  擺在眼前搶回客戶、開發商機的大好機會,對多數的島內銀行來説,看得到吃不到,非常的煎熬,關鍵原因,小社論指出,在於缺乏開發商品的意願與能力。開發商品要有長期決心,也要願意砸錢。但島內銀行對損益表的重視遠高於資産負債表,開發商品不如買商品轉售,久而久之,喪失了研發的動力,像個領有招牌的仲介商。

  拿ROA當做指標,還是在獲利問題上打轉,何妨在商品發展的投資上,也給業者一些壓力,更能對症下藥。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