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會復談峰迴路轉 期盼兩岸走上平穩互動新局

2008年06月16日 09:40:00  來源:
字號:    

  中斷了長達十年的兩岸兩會談判,終於順利落幕。除了突然冒出的“推動兩會未來互設辦事處”為新生議題外,其他議題一如預期,週末包機已確定七月四日首航,大陸觀光客來臺亦將於七月十八日正式實施。

  臺灣《中國時報》14日刊載社論指出,可以説國民黨重掌政權還不滿一個月,兩岸關係倣如峰迴路轉,磨蹭十年都還成不了局的許多議題,恢復商談後立即皆迎刃而解,這種戲劇化的轉折,確是如馬英九所形容,是在“寫歷史”! 

  這次的“陳江會談”會這麼順利,其實先前就已經可以預期。有了博鰲論壇的“胡蕭會”與國共會談的“胡吳會”在前面暖身,加上臺灣朝野民間對四川震災的關懷,已經營造了雙方對話的友善氛圍。技術問題方面,過去十年其實能談的早就談好了,更何況,包機直航與陸客來臺觀光要在七月成局,這是馬英九當選前就喊出的議程,批評者固然可以質疑這次的商談臺方事前底牌盡漏,但話又説回來,兩岸民間最迫切的課題,不就都是這些嗎?臺灣方面先叫了牌,大陸方面要打折扣或橫生枝節的空間其實也不大,不是嗎?對這個好不容易才恢復的兩岸復談,海峽雙方其實都有“不容破局”的壓力。 

  社論不諱言説,十年的歲月一點都不短!十年前的兩岸協商,在不愉快的氣氛中破局,當年領銜協商的汪辜二老俱已辭世,兩岸領導人亦已相繼更疊,臺灣更經歷了民進黨八年的執政,這段期間兩岸不要説復談,甚至還數度升高對立,陷入對立僵局的惡性迴圈。同樣的在這十年中,兩岸的經濟優勢亦互有消長,大陸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在東亞的政經舞臺已具舉足輕重的力量,相對的臺灣在“積極管理”的“鎖國”效應下,日趨在區域整合中被孤立,其至被邊緣化。對兩岸當局而言,十年空白所提供的最大的教訓就是“選擇務實”,再執著于“主權論述”的口水爭辯,結論就是“雙輸”,因而當國民黨重拾“九二共識”之際,兩岸也很快就邁入實質議題商談的進程了。 

  兩岸畢竟是中斷了十年多,雙方都有不能再破局的壓力。因而週末包機與陸客來臺觀光的議題,幾乎是沒有太多爭議就定案了。但這或許還是最容易獲致共識議題。

  社論認為,真正的考驗恐怕還是後續的若干議程,這種考驗還包括必須營造內部的共識在內。譬如,二次“陳江會談”已經敲定將在十月間于臺灣舉行,屆時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亦可望受邀訪台,而臺灣這邊將擺出怎樣的接待規格,恐怕是要提前思慮了;再譬如,兩岸包機直航的航線究竟要不要截彎取直?攸關兩岸經貿關係的貨運包機談判何時啟動?乃至涉及領事權的“互設辦事處”是否要列入議程等,都有可能在下一階段陸續登場,屆時包機直航與陸客來臺觀光已經實施三個月了,那時節的兩岸氣氛,也將決定是否有條件再寫下另一頁的歷史。 

  社論表示,對執政黨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急務,一個就是繃緊相關部會的神經,儘快做好七月即將啟動的週末包機與陸客來臺的先期準備工作,要知道,七月後的臺灣每個週末將多十八個航班,每天團進團出三千多名大陸觀光客,我們真的都準備好了嗎?執政黨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以最大耐性做好內部的溝通與説明的工作,畢竟這次兩岸兩會的復談,一路以來民進黨都有許多的不同意見,其中的若干顧慮也並非全無道理,針對這些質疑盡可能予以充分回應,不必太急著與在野黨吵架。至於民進黨,如果不想永遠只在兩岸關係上扮演陪襯的黑臉,那麼何妨也重新思索一個更積極的兩岸戰略吧!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