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一秒鐘的奇跡 兩會復談突顯“九二共識”分量

2008年06月16日 09:0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兩會復談!時隔9年,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坐回談判桌。協商結果傳來:7月4日兩岸週末包機首航!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首團同天啟程!

  原來奇跡真會在一秒鐘內發生。週末包機、赴臺旅遊,兩岸人都已經苦等太久,幾乎失去了耐心。直航的飛機已買了10年,加蓋的飯店已經荒蕪,島內業者數年前就開始抱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此次一錘定音,兩岸皆大歡喜。作為兩岸授權的最高級別溝通渠道,海協會和海基會協商的權威性和效率值得我們抱更多的期待。從此,兩岸關心的各項議題都有了解決的起點,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將不至落空。隔絕和敵對百年的海峽兩岸,雖然努力邁向合解,但仍身負糾葛衝突之重,借由兩會制度化協商,化險為夷、柳岸花明的佳話有望書寫。

  兩會復談再次突顯“九二共識”的份量。1993年,有“九二共識”在先,汪道涵、辜振甫兩位先生聯袂開啟1949年以來兩岸首次高層會談,臺灣從此躍過“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藩籬,兩岸進入對話、合作的新時代。“汪辜會談,兩度執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汪辜會談是一座里程碑,兩位先生也受到兩岸共同的尊重。而1999年兩會聯繫最後被迫中斷,也是因為一個中國的對話基礎被李登輝的“兩國論”破壞。其後,陳水扁當局連“九二共識”都不再承認,至使兩會陷入9年的僵局。“九二共識”雖然只有4個字,卻是保障兩岸和平對話的基礎,成就了此次的兩會復談。

  兩會復談令我們再次次體會兩岸中國人超越歷史恩怨、開創美好未來的智慧和信心。15年前,汪辜二老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儒雅、理性的風範,展示了中國人解決好自己的問題的自信。據汪老的身邊人回憶,汪老曾手書“紀元晉千”四字託人帶到臺灣轉交辜老,辜老展字微笑,回贈“源流歸一”四字。八字往來,深遂、含蓄、意在紙外的中國智慧靈光閃動。汪老生命的最後時刻,以不能“去臺灣看一看”為撼,而當兩位先生在2005年年頭年尾相繼西去後,臺灣媒體發出“哲人其萎,兩岸何從?”的悲聲。但是,紛擾僵持之中,兩岸人民最後智慧地認同和平與合作,兩岸都選擇了擱置爭議和相互尊重,迎得了兩會復談這來之不易的果實。“兩岸之道,唯和與合,勢之所趨,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終能秉持九二共識與汪辜會談之諦,續寫協商與對話新頁。庶幾可告慰先生也。”這是汪老祭奠辜老的悼文,此刻重讀,也算作我們對兩位先生的告慰。

  兩岸制度化商談的恢復,是和平和解的佳音,當然是兩岸之喜。但曾經的風雨挫折提醒我們仍須理性堅韌,兩岸間的政治分歧仍在,歷史恩怨尚存,交往中的誤會摩擦難免。正因為此,我們才要愛護協商的管道,珍惜積累的共識。將來無論遇到什麼障礙,讓我們聽聽一位長輩的話──辜老遺孀辜嚴倬雲女士赴上海悼念汪老時説:“辜汪兩位大志未成,先後離開人世,很期望接下二老職務的人,能夠繼承他們的心願,給兩岸很好又圓滿的結局,讓兒孫們可以在美好的土地上幸福地成長。”(陳曉星)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