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積電董事長:島內中産階級流失嚴重

2008年06月02日 10:33: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今日社評文章指出,正當臺當局“行政院長”劉兆玄宣示,要以財經為首,建立全方位“內閣”,打造“厚實的中産階級”之際,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強調,針對社會M型化,新當局應該落實“富人增稅、窮人減稅”,同時應該調整臺灣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調降中低收入稅率,兩相對照,充分顯現臺灣中産階級的流失和貧富差距的擴大已成為臺當局和民間共同關切的問題,目標似乎相同,但未來在做法上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社評分析,按照張忠謀的説法,知識經濟將使M型社會更加惡化,要防止此種狀況,治本之道是人才與教育,必須透過新的教育改革提升人力素質,而治標的方法則是調整臺灣稅賦,對富人增稅,對窮人減稅。具體建議包括:

  —提高臺灣綜所稅現行40%的最高稅率;課徵資本利得,例如證券交易所得稅。

  —臺灣明年底即將落日的促進産業升級條例,應該壽終正寢,不要再局部復活。

  —臺灣推動“負所得稅制”仍嫌不足,應該擴大範圍,將中産階級及較低所得者的稅率都再降低。

  —當局加強照顧機制或社會安全網,千萬不要出現“贏者圈”,讓少數者享盡所有利益,必須做到相對的公平正義。

  張忠謀的這番談話,其實並不新鮮,若干學者早有類似構想。也確實是空谷足音,發人深省。

  眾所皆知,臺灣M型社會的現象早已形成。根據統計,目前20%最高收入戶所得是20%最低收入戶所得的6.01倍,比起以往的4到5倍,顯然大幅成長,尤其是民進黨執政期間,中産階級流失比例偏高,M型社會日益惡化。

  在這種狀況下,馬英九及蕭萬長在競選期間提出“勞動所得租稅補貼制度”,亦即所謂的“負所得稅制”,標榜當局給予民眾補助,以維持基本所得水準,伴隨所得增加,當局補助也隨之減少;劉兆玄也公開表示,上任後第一個議題,就是“恢復厚實的中産階級”,足見他們都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也都有因應的對策。人民還是擔心,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究竟應該以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為優先?還是以追求經濟成長髮展為優先?窮人減稅大家都不會反對,但要富人增稅,特別是在目前這種狀況,會不會降低他們的投資意願?會不會刺激産業加速外移?會不會間接增加關廠、歇業或裁員,導致中低收入的勞工反而更慘?

  社評認為,張忠謀的話,畢竟反映了一些島民的心聲。盼望新當局在推動賦稅改革時,能夠加速恢復中産階級,抑制臺灣M型社會的加劇。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